“去年,我们共开展文化下基层巡演活动及文化辅导活动31场次,所到之处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3月25日,提起红色文艺轻骑兵做出的成绩,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为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市群艺馆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优势,于2017年组建了以文化志愿者为主力军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基层演出队。
演出队共有演员志愿者30多名。自2017年以来,他们深入基层累计演出120余场次,演出活动覆盖我市各县(市、区),在为群众带去欢乐的同时,也将党的精神和关怀传递到百姓心间。由于成绩突出,红色文艺轻骑兵基层演出活动被评为2019年度许昌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一名字源于大草原,蒙语为“乌兰牧骑”,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引申意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
1957年6月,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大草原诞生。作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为基层的农牧民带去精神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乌兰牧骑精神”。党中央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牢记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群众的心田。
市群艺馆志愿服务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号召,将志愿服务与文艺下乡有机结合,认真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基层演出活动。“农村演出条件比较差,志愿者为此吃了不少苦,但没有一人叫苦,因为大家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市群艺馆文艺部主任、红色文艺轻骑兵基层演出队志愿者忽晓告诉记者。
2017年的冬天特别冷,经常下雪。志愿者下乡演出,受冻是常有的事。一次,演出队到禹州市鸿畅镇东高村演出。当时东高村的舞台在室外,舞台设计也不标准,舞台上的积雪无法扫净,演出队的地毯就铺在积雪上。为确保演出水平,演员们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在室外表演,被冻得瑟瑟发抖。
“演出结束后,群众意犹未尽,都不愿意我们下台,但看到我们为了表演衣着单薄后,又催我们赶紧换上棉衣,到室内暖和暖和。那场景真是令人感动。”忽晓说。
2019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红色文艺轻骑兵基层演出队以实际行动践行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的精神,为群众带去了《共圆中国梦》《说许昌》《姐妹欢歌》等既接地气又讴歌新时代的文艺节目,在全市营造了积极向上、鼓舞奋进的浓厚氛围。
这些节目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能够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汇集舞蹈、歌曲、豫剧、河南坠子、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今年,我们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在为基层群众送去欢乐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