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校远 松召峰 通讯员 杨晓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新时代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为推动全市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我市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地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作室建设工程,高效盘活了名师资源,有力推动了区域教师队伍建设,为许昌打造名师荟萃、名校云集的教育高地,成为人民群众心向往之的宜学宜居之城,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5只“头雁”,
引领许都名师快速发展
2013年,河南省提出要培育中原名师,计划到2020年,培育百名中原名师,以此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一批基础教育战线的“领雁人才”和教育教学专家,引领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我省由教师大省迈向教师强省。我市高度重视,严格按照遴选条件和规定程序,申报推荐了5名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并在中原名师发展和中原名师工作室建设中给予政策支持、定位指导、经费支持和环境营造,圆满完成了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培育任务。
5个中原名师工作室中,襄城县文昌小学“刘忠伟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3月,以“提炼个人的教学主张”为主线,培养每一位成员提炼并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鲜明的教学风格;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刘巧茹中原名师工作室”近4年来,先后培训了来自全省16个省辖市的10名省级名师、20名省级骨干教师,以及500余名许昌市名师、骨干教师,在全省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许昌实验小学“李艳平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2018年加挂“中原名师工作室”牌子,组织省级专业研讨活动20余次,成为省、市小学语文教师的“学习共同体”;许昌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蔡水英于2015年成立了“蔡水英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吸纳了各县(市、区)成员共计26人,进一步提升了许昌市域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了“研修有方向,建设有抓手,名师有影响,成员有发展”;许昌高中“赵小强中原名师高中数学工作室”的工作得到了2019年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及中原名师工作室专家考核组的充分肯定……
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各县(市、区)到市区,5位中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立足本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传授丰富的教学经验,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如今,许昌的中原名师工作室正释放着勃勃生机,形成了头雁引领的良好局面。
221个工作室,
形成群雁齐飞局面
2017年2月,许昌市开始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提出“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建设10个全国名校长及教学名家工作室和200个省、市、县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致力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团队,带动培养一支高品质的校长、教师队伍,为许昌教育实现弯道超车、强势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2017年5月,禹州市“赵伟宏初中班主任工作室”、长葛市“任江鹤初中名班主任工作室”、鄢陵县“王爱霞语文名师工作室”、襄城县“朱亚超初中地理名师工作室”、市二中“周梅芳名班主任工作室”、许昌市“孔丽红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晓丽语文名师工作室”等工作室相继成立。
2018年4月,“全国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落户许昌实验小学,“全国教学名家陈冬华工作室”落户许昌实验幼儿园,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杨天宏工作室”、魏都区“远利芳名校(园)长工作室”、建安区“黄燕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郑春红名校长工作室”、东城区“陈会平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等相继挂牌。
2019年11月,许昌市第三批工作室正式遴选成员。
3年多来,我市共成立了221个全国教育教学名家和省、市、县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覆盖特教、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共计20余个学科类别。其中,全国教育教学名家工作室21个,包括“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室”“余映潮初中语文工作室”等;省级工作室5个,有“曾献智高中物理工作室”“卢会杰高中化学工作室”“杨天宏高中音乐工作室”等;市级工作室36个,县级工作室159个;工作室成员有3000余人。
同时,为高标准、高质量设立工作室,许昌市先后印发实施了《许昌市“三名”工作室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和《市直“三名”工作室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积极推进“三名”工作室高标准、高内涵建设。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专项经费1000万余元,购置图书2.7万余册,订购报刊413种,各工作室均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并配备有办公桌椅、电脑器材、投影设备等,而且这些工作室大都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场所。可以说,在学校,最好的办公场所就是“三名”工作室。
近年来,“三名”工作室立足课堂、围绕专业、聚焦教学和教育管理,开展了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培育活动,搭建起资源共享、多向辐射、促进成长、培育个性的教师成长平台,已有相当一部分骨干成员在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教育科研等领域崭露头角,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质,成为区域内重点培养对象。
据统计,3年多来,全市“三名”工作室送教下县(市、区)1072次,培训教师91804人次;主持人(助理)和成员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称号638人次,发表CN级教育教学论文30篇,编写校本教材131套(册),立项、结项的县级及以上教研课题465个。一批又一批具有潜力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为打造许昌高质量师资人才高地、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网络平台,
打破主持人与成员的时空界限
教师成长不能“圈养”,必须跳出去看教育。工作室的发展亦是如此。“三名”工作室在建设与发展中,也受到时间、地点、人数、经费等限制,许多渴望自我生长的工作室成员和教师无法享受到有限的培训资源,而参与培训后的培训效果也难以追踪测评。
为解决工作室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工学矛盾问题,高效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2019年4月,我市开发了许昌市名师网络工作室平台,发挥网络优势,打破时空限制,搭建名师工作室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成果展示的线上载体。名师网络工作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研修方式,达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效果,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师研修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目前,200多个工作室已全部入驻网络平台,各工作室通过同课异构、案例分析、专题研讨、个性诊断、课后反思等不同形式,进行思想碰撞,利用本工作室的专业优势实施辐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据统计,全市“三名”工作室共开展网络教研活动700次,上传课程资源3100节。
线上和线下的交流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线下研讨活动相对而言比较传统,是更直观、面对面式的研修,受众虽有限,现场的冲击力却更强;线上研讨则是“没有边界的”,大家一起交流,打破围墙,同伴互教。
“教师是兴教之本、强教之基,是打造中原教育强市的重要战略支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全面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通过“三名”工作室培育结构合理、具有一定数量的许昌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队伍,从而产生区域教师的“雁阵效应”与“群落效应”,使许昌真正成为名师荟萃、名校云集的教育高地,成为人民群众心向往之的宜学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