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春深似海。
八百里伏牛山之首的首山东头,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百亩林果园:葡萄架披上绿装,蟠桃青青缀满枝头,玛瑙樱桃闪着露珠……最显眼的要数那25亩的桑葚园,串串桑葚挂满枝头,红得发紫,紫中透黑……
桑葚丰收,游客满园,果园主人孙金木老汉乐呵呵地维持着秩序,儿子通过微信忙着接单,一天下来,卖桑葚进账1万多元。孙金木老汉不禁感叹:“靠山吃山的两种滋味,真是两重天呀!”
今年77岁的孙金木,精神矍铄,身板硬朗,是襄城县山头店镇山头店村村民。谈起这个省级贫困村靠山吃山的历程,老汉有说不完的话。
年轻时,身为生产队队长的孙老汉,带领群众上山砍树开田。树被砍光,田也没开好,大家照样过着栖栖惶惶的日子。之后,生产队搞副业,他又带领群众上山毁田采石,照样没有摆脱贫困。步入中年后,他带领全家人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上山采石卖石货,依然摆脱不了贫困。
多年疯狂挖采,造成整个山体怪石嶙峋、千疮百孔。人穷山败,山穷水败。2012年,襄城县对首山开始封山育林,并把禁采、禁伐写进了村规民约中。
封山后,山头店镇党委、镇政府鼓励当地农民上山植树造林,还出台了植树奖励政策,不少群众纷纷上山承包荒山栽植果树。
孙金木也不甘落后,他要把过去采石砍树欠下的“生态债”还上。他一天几个电话打给在新疆做水果生意的儿子孙伟林,催促儿子赶快回来绿化荒山。
为了绿化荒山,孙家人把多年积蓄全部用上了,5年间先后流转山地110亩。刨开石坑,挑土填坑,打井修路,架线建屋……经过近一年的苦战,乱石沟变成了层层梯田、层层碧绿。
2016年初春,孙伟林从新疆引进桑树苗,在山上栽上了25亩桑树。他邀请林果专家剪枝治虫,并找到村上4个贫困户在此打工学技术,每天每人60元工钱。经过科学管理,桑树三年头上挂果,2019年进入盛果期,紫红的桑葚挂满枝头,像串串喜气的鞭炮,这让孙家当年收入10万多元。孙老汉看到这一切,啧啧称道:“还是儿子有眼光!”
孙伟林干着今天想着明天。他坚定地说:“要把这里打造成四季采摘果园。”2017年起,他先后投入60余万元,在山上栽了潘桃树、樱桃树、蜂糖李等树种,还种上了葡萄。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春赏花、吃桑葚,夏收大樱桃,秋天还能吃上蜂糖李。为了让游客冬天吃上火龙果、甜草莓,今年,他又投入20万元,搭建了3个火龙果、草莓大棚。
“到那时这里就可以成为游客四季赏花品果的‘花果山’了。”孙伟林得意地说。
几十年来,孙老汉家经历了从望山兴叹的无奈到乱采滥伐的疯狂,从封山植树的热情到美丽蝶变的欣喜。如今,石碴山变身了聚宝盆。
“靠山吃山的两种滋味,真是两重天呀!”
过去,全村一半劳动力都要靠上山打石维持生计,不仅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民也深受其害。自封山育林后,漫山遍野栽上了果树,大家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孙老汉更是百感交集。他说,如今,山头店镇党委、镇政府引导农民围绕首山自然资源做文章,建设林果观光采摘园,鼓励农民承包荒山,才有了今天的“花果山”;是党和政府修了环山路,鼓励农民开设农家乐,兴办采摘节,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才使林果畅销无阻。林果业的开发,托起了山村农民的致富梦。
果园里游客如织,孙老汉父子俩忙得不亦乐乎。孙老汉不禁脱口而出:“政策暖人心。”儿子应对:“果树能变金。”孙老汉趁势说:“一棵桑葚树就是一棵摇钱树。”儿子随口答道:“一亩果树就是一座小金库!”
透过葱茏花木,爷俩儿相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