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县域新闻

李付喜的脱贫路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刘艳红

在禹州市方岗镇西李庄村,曾因贫穷破罐破摔、无所事事的李付喜,如今可是大变样:不但拿起锄头在院子里开垦出一块小菜园,还买回山羊搞起了饲养。

4月20日,记者来到李付喜家中,看到靠墙角的羊圈里,3只出生不久的小羊羔正在吃奶;院子西南角一个围起来的小菜园里,种满了绿油油的蒜苗、韭菜。“就这一个小菜园,动动手就让俺一家吃不完,现吃现薅方便、省钱。”李付喜的老伴儿汪芳高兴地说。

以前的李付喜可不是这样。他有3个女儿,都患有精神疾病,且已出嫁,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李付喜觉得生活没了希望,啥活儿都不想干,家里的院墙倒了都不砌, 村里给他家送去砖块,他也懒得修葺。“3个闺女都不中,还有啥过头儿,真想一死了事!”就这样,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李付喜,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禹州市委组织部对口帮扶西李庄村。党建指导员和工作队队员、村“两委”干部经常到李付喜家中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生活情况,关心他的衣食住行,宣讲扶贫政策,帮助他重树生活的信心。

李付喜家住的房子是20世纪80年代村里统一建的红砖两层小楼,时隔30多年,已经非常破旧。党员干部一起动手,帮他把房子涂白翻新,用砖块铺设了院子里的地面。家里用具破破烂烂,工作队和村干部积极为他实施“六改一增”,购置了全新的家具、灶具等生活用具,家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屋里的电视机、桌子、凳子,厨房里的排风扇、电磁炉、煤气灶、炒菜锅、锅盖、炒菜铲,都是村里给配的。”西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少珍指着李付喜家的家具、家电说。

为了让李付喜一家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村里为他老两口儿办理了低保,每人每月210元。扶贫干部还动员李付喜出门干活儿,安排他和老伴儿担任村保洁员,每人每月工资400元,再加上企贷带贫每月260元、农业协保员每年工资2200元,李付喜一家脱了贫。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真心帮助下,李付喜被深深地打动了,渐渐有了好好生活的勇气。去年3月,他主动提出想养羊。村里立即帮他筹集资金,买来一只母羊和一只羊羔,当年母羊就产下3只小羊羔。前几天,这只母羊又产下3只小羊羔,可把李付喜高兴坏了,不分白天黑夜悉心照看。

“人心都是肉长的。党和政府对俺这样好,我说啥也不能再混日子了,靠自己劳动致富最光荣!”李付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