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画 中 许 昌

——青年油画家杨轲印象

杨轲在创作

杨轲油画作品《水韵莲城》

杨轲油画作品《荷塘月色》

□本报记者 王增阳

暮春时节,疫情渐消,青年油画家杨轲外出创作的次数多了起来。从熟悉的春色莲城到偏远的西部山乡,主题不同,色彩各异,呈现的景致也各有特色,但不变的是杨轲在画作中所传达的对美的追求、对生命力的赞美。

“油画是带有浓郁西方特征的绘画艺术门类。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到今天,在一代又一代本土油画创作者的努力下,油画艺术与中国本土艺术逐渐融合,成为展现中国精神、反映时代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油画创作者,为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弘扬和传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就我的创作来说,在我的油画中,除了表达个人的一些想法外,更多的是展现许昌风土人情和城乡风貌。”不久前,杨轲向记者讲述他的油画创作。

在杨轲工作室的入口处,一面墙上挂着三幅杨轲在许昌周边写生创作的作品。圆形的画布上,有桃花几朵,有河流蜿蜒,有古塔高耸;也有满目翠绿,整体色彩明丽,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春光。而另一面墙上,则是杨轲创作的“乡愁”系列,常见的风景中,透着一丝朦胧,仿佛人们脑海中若隐若现的故乡风情。

“关于老家,总会有无数的场景涌入脑海。我们爬上爬下,不知爬过多少次的那棵歪脖大槐树,不知是否一如当年那样葱茏?树荫下甩着尾巴赶蝇虫的那头老黄牛,也许早已不知所踪。那条清澈见底,我们曾捉鱼捕虾的小河,不知是否依然水流淙淙?一群光着屁股长大的小伙伴,当年赤着双脚玩泥撒土、偷西瓜掏鸟窝,一个个躺在麦田遥望星星,如今也早已各奔西东……”这是杨轲曾写下的一段话。在杨轲的油画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乡愁”。由“乡愁”系列作品延伸,杨轲创作了围绕乡村主题的老房子、旧木门、老槐树、大黄牛等具体事物的油画作品,也创作了年画、虎头鞋等乡村风土人情主题作品。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内容,给杨轲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乡村的老屋或许破旧,但墙角生长着一朵紫色的花;乡村的人烟逐渐稀少,但盛开的油菜花迎接着又一个春天。在杨轲的“乡愁”系列作品中,乡村的古朴民居、潺潺流水,透漏的不是陈旧和破败,而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乡村新的生机。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愉悦人的精神,让人在作品中获得共鸣。在杨轲的画作中,那些逐渐远去的乡野风情让人无限遐想,延伸到画面之外,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旧有的风貌。我希望通过我的画笔,为观赏者留下一点故乡的印迹,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怀念。”杨轲说。在这一题材的创作中,杨轲的油画色彩温和沉着、清新淡雅。

杨轲油画创作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莲城”系列。这一系列的作品,记录着莲城许昌的四时美景和发展变迁。“窗外的文峰塔,远远望去,不同时间有不同的美丽。每一次日出是新的开始,每一天的晨曦是那么相似又各具魅力。画由心生,意在笔下,心情不一样看到的景色便不同,同样的景致每天却有小惊喜。太阳慢慢上升,光芒普照大地,文峰塔屹立几百年不倒,没有坚固的地基,就不可能成大器。做人作画,都是这个道理。胸怀这一片蓝天,热爱这一方厚土,我会用真情握住画笔,浓墨重彩去描绘这曹魏故都、莲城大地。”杨轲说。

艺术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反映。从杨轲的油画作品中,我们能够通过画面内容了解到创作这幅作品时的环境和风貌。其作品《水韵莲城》呈现的是一派冬日许昌的景象:近处的荷花看似枯萎,但在水面之下,它们正孕育着新的生机;远方的拱桥、宽广的水面、航行的红船,是近年来许昌致力于河湖水系建设的真实再现。整幅作品展现的是冬日的景象,却饱含生机和活力。杨轲为这幅画配了两句小诗:“独立水中神凌然,待到来日展新颜。”

“夜晚路过绿裹粉妆的荷塘,看月光下的袅袅婷婷,拂面的是清风,入耳的是蛙声,扑鼻的是花香,一天的劳累终在如梦如幻里化为无形。用画笔描绘我们许昌的家乡风情,是我创作时坚持的想法:熟悉许昌的风情,深爱着这片土地,在作品中力求展现纯净、美好和活力。”杨轲说。

油画的表达空间很大,有多种表现维度和创作方式,更容易展现内心的情感。杨轲在自己的一些画作中,会把客观物象的形态,融入他所营造的意象里,营造出一些灵动自然的虚幻场景,找寻独特的宁静与安详,以他的思想情绪打动人。

在创作之余,杨轲作为许昌市政协委员和民革许昌文化艺术支部主委也忙于社会公益活动。他将自己的画作拿去拍卖,将所得全部捐赠给特殊儿童群体。他会带着孩子们到郊外创作,让他们感受家乡的美好。杨轲还在自己的工作室举办了艺术鉴赏和油画创作公益课堂,让更多人了解油画,感受绘画的美好。

“随物赋形,观形见意,不论中画西画。干湿浓淡,冷暖色调,许是一通百通。”在杨轲看来,油画创作给予他无限的创作空间,让他能够以真情传递美好,用画笔留住乡愁。在杨轲的画作中,不管主题和色彩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他一直以来所要传达的积极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