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产业扶贫基地里的“甜蜜事业”

本报记者 刘晓敏 通讯员 靳莹莹 武书锋

一垄垄西瓜苗,迎着朝阳茁壮成长;碧绿的甜瓜秧上开满了花,拇指大小的甜瓜看上去甚是可爱;大叶女贞、金边黄杨等花木枝繁叶茂,长势喜人……这是近日记者在建安区将官池镇王店村产业扶贫基地看到的景象。

“目前,基地5座大棚里种植了绿化苗木、5座大棚里种植了绿宝甜瓜。绿宝甜瓜种植用工少、周期短,从开花到成熟也就30天,6月1日左右能上市,比露天栽种要早半个月。”该村第一书记韩念龙告诉记者。

王店村产业扶贫基地建于2017年9月,有10座标准化温室大棚,占地19.11亩。2018年10月,该基地引进绿韵花木种植技术,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合作”模式运营。经过两年的运营,去年,该基地实现净利润6万多元,为13户贫困户每户分红2000元左右,还为村民提供了几十个就业岗位。

“去年种植蜜瓜时,我在大棚里除草、授粉、吊瓜蔓、摘瓜,挣了3000多元。”王店村脱贫人员赵国顺告诉记者,平常每天都有10多位村民在该基地务工,每人每天有80元的收入。

“去年,我们用3座大棚试种了‘青花瓷’蜜瓜。”韩念龙告诉记者。

2018年10月,韩念龙参加市里组织的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看到兰考县葡萄架乡产业基地种植的蜜瓜产量高、收益好。考虑到王店村有种植瓜果的传统,土壤、气候与兰考县差不多,韩念龙就萌生了在王店村种植蜜瓜的想法。培训结束后,韩念龙第一时间赶回村里,同村“两委”商议,鼓励大家大胆尝试种植蜜瓜。2019年3月,韩念龙带领王店村干部和老党员代表一行8人,到葡萄架乡考察,学习蜜瓜种植关键技术,同当地种植能手建立联系,引进了3000多株“青花瓷”蜜瓜苗。

“没想到一试种就成功了。”韩念龙激动地说。经过精心管理,2019年6月,该基地的蜜瓜喜获丰收,脆甜可口的蜜瓜吸引了不少单位采购、市民采摘。

“河南3.14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开了3辆车来基地采购了近2000公斤蜜瓜。”韩念龙说,通过消费扶贫和市民采摘,去年种植蜜瓜收入近5万元。

“后来,我们又种植有机花菜,卖了几千元。”韩念龙说,面对疫情,该村把花菜低价卖给村民,免费给贫困户发放,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

今年3月,在将官池镇扶贫办主任、包村干部刘军勇的引荐下,王店村扶贫基地又从省农科院引种了5座大棚的绿宝甜瓜。

“你看,这瓜蔓长势多好,已经结瓜了。之所以今年改种这种瓜,就是为了提前上市、抢占市场。”韩念龙对记者说,“瓜才刚坐胎,就有销路了。除了对接超市外,河南3.14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领导前天专门打电话说他们还要来采摘。”

为使土地效益最大化,在大棚外的空地上,该基地又见缝插针地种了近500株“龙卷风”西瓜,瓜苗之间又套种了从省农科院引进的优良品种“墨秀58”牛角椒;到了10月份,收了牛角椒,还能再种一茬青菜。

“选优品种、间作套种、轮茬种植,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基地收益。除了做大做强产业基地这一‘甜蜜事业’外,今年我们还引进了一家食品加工厂,将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韩念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