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社会新闻

袁高培:家门口办厂 助村民增收

本报记者 刘晓敏 通讯员 靳莹莹 赵刚

“要不是能在袁高培的档发厂上班,我往哪儿挣钱供两个学生上学啊!”5月20日,在许昌伟泰发制品有限公司设在建安区艾庄乡袁庄村的扶贫车间,脱贫户魏顺芳一边忙手里的活儿,一边笑着说。

当天,在袁庄村扶贫车间,40多名工人戴着口罩依次排开,熟练地制作拉环发等假发制品。只见他们分撮、点胶、捻股、套环、穿线,转眼间,一根拉环发就做好了。

现年33岁的袁高培是许昌伟泰发制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十几岁就子承父业,跟着父亲干档发,先后到上海、浙江、广州等地学习档发制作技术及企业管理知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紧跟市场发展潮流,不断扩展业务,将原来简单的原材料加工业务向上游不断扩展。

目前,袁高培的档发加工厂平均日产假发3万多顶,与许昌90%以上的档发加工企业以及上海、山东、北京、浙江等省外8家企业常年有业务往来。

生产业务不断增多后,袁高培响应艾庄乡党委、乡政府号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在袁庄村建设扶贫车间,吸纳49名村民在车间就业,使他们人均月增收2000元。

“我每月有2500元的收入。”袁庄村脱贫户魏顺芳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早年因意外事故导致不能干重活,当时,家里还有2个学生和80多岁的婆婆需要照顾,生活十分困难。村里有了扶贫车间后,在袁庄村党支部书记袁运杰的鼓励下,魏顺芳来到扶贫车间上班。

“刚开始不会做,高培就让厂里的师傅手把手地教我。没想到培训期间还有工资,第一个月我就领到了1000多元工资,而且每天还不耽误照顾家人。”魏顺芳表示。

在扶贫车间务工的人员大多数是留守妇女,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家里都有老人和孩子,急用钱的时候多。为不耽误他们用钱,袁高培从来不拖欠工资,而且员工急用钱时,还允许提前预支工资。

“作为袁庄村的一员,看到家庭困难又无法外出务工的乡亲能在我的档发厂上班挣钱,我很高兴。”袁高培告诉记者。

“高培人很好,他还经常给我们发福利。比如麦忙时节,会给我们每人发一箱饮料,中秋节、春节时,会给我们发米面油等,农闲时还组织我们出去旅游、聚餐等。”采访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多年来,除了帮助村民就业、脱贫外,袁高培还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每年村里举办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袁高培都会拿出2500元善款为老人祝寿;每年村里办古会唱大戏,袁高培也会拿出2000元赞助金;今年疫情期间,他踊跃捐款,为村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作为企业负责人,自己生活富裕了,应该多为乡亲们着想,让乡亲们有活儿干、有钱挣,这是一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袁高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