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书堂村:金银花开金银来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党晓峰 刘艳红

“大家都注意啊,一定只采成熟花蕾和接近成熟的花蕾,不带幼蕾、不带叶子,把好质量关啊!”6月2日,在禹州市浅井镇书堂村金银花基地里,该村党支部委员陈国奇反复叮嘱采摘金银花的群众。

在书堂村村后的山坡上,记者看到,一垄垄金银花枝条上,开满了一串串黄白相间的花蕾,10多位村民提着篮子紧张采摘。为确保药效,刚采摘的花蕾被第一时间送到村里的烘烤车间。

金银花,还有一个名字——“禹密二花”,是禹州市原产的道地中药材,以产于禹州、新密交界处的山区命名。2018年,田军涛当选书堂村党支部书记。他看到村民祖祖辈辈一直靠山岗薄地刨食吃,除了外出打工,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村子就处在禹州、新密交界处,气温、土壤都非常适宜,能不能发展金银花种植,带领群众脱贫呢?”田军涛想。

田军涛的这一想法,与禹州市政务服务中心驻书堂村工作队不谋而合。他们带领村组干部,到封丘县等地考察,并购进2万棵产量高、花期长的金银花苗,发动党员群众栽种。

村干部陈国奇、李少杰带头栽种,由于管理用心,成活率超过90%。 “就咱这望天收的山地,种一亩小麦顶多能打200多斤,连本钱都顾不住。种金银花就不一样了,一年种,年年收,花期从5月一直到9月,产量也是逐年翻倍增,这条路走对了!”李少杰高兴地说。

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去年10月,该村统一流转一组和十组土地60多亩,连片种植金银花2.8万棵。前3年每亩土地支付群众400元租金,第4年、第5年分别送给群众40%、50%的股份。5年后,亩产纯利润能达到5000元,给群众60%的股份,并安排贫困群众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四组村民马云霞流转土地5亩多、马昌流转土地3亩多……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书堂村群众看到了希望,纷纷流转土地种植金银花。其中,贫困户马根营、马青华也都流转土地3亩以上,依靠金银花收入,再加上公益岗位工资,顺利脱了贫。71岁的贫困户马军也把自家的近3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收取租金1000多元。同时,他还负责整个金银花基地的管理,每月有固定工资。

金银花打苞后,必须及时采摘,尽快晒干。而过去一直沿用的自然晾晒法,容易受到天气影响,从而影响药用价值,也影响价格。今年4月份,该村投资9.79万元,建起了烘干车间,购置了热泵除湿烘干机。从5月15日开始装入第一炕,每天都要即时采摘、即时烘干。目前,该村已烘干金银花50多公斤,按照近期市场价格每公斤300元计算,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目前,中药材市场上,干品金银花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育苗技术,降低种植成本,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田军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