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让新动能更加激越澎湃

——写在阔步迈向全面小康之际(上)

6月9日,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正在风电整机生产线上忙碌。该公司围绕自主创新和借脑引智“双轮驱动”,在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轨道交通智能化等领域加快提升智能制造产业化水平,成为我国电力装备行业的领先企业。 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本报记者 高伟山

疫情尚未结束,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形势怎么看、问题怎么办、发展怎么干?在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道。

变局孕育机遇,压力催生动力。回望发展之路,我们从“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发展思路中寻找答案,从 “智造”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中寻求动力——

向北而行:郑许一体化的产业带上,黄河鲲鹏计算产业项目的许昌生产制造基地仅用58天即实现达产,并于今年兴建第二个许昌生产基地,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向南而动:深圳商会(许昌)高新产业园项目正火热推进,致力推动“许商回归”、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

面向全国:作为国家级城市群之一,中原城市群建设承载着区域崛起的重任,身处其中的许昌被赋予“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的重要使命;

面向全球:许昌把对德合作作为对外开放主战略,推动“许昌速度”成功嫁接“德国质量”,成为全省对德合作“桥头堡”;同时,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获批,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加快推进……

许昌立足制造、追求“智造”,点线成面、不一而足。在“智造之都”方向引领下,国土面积居全省第13位、人口居全省第12位的许昌,已成为活力之地、潜力之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创新动能持续释放,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3395.7亿元。专家机构研究显示,许昌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居全省第2位、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省第3位。

这进一步印证了许昌的发展思路,坚定了我们的前行信心,凝聚起了以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共识,增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决心。

加快转型中的“旧”与“新”

“四高”,是许昌产业的鲜明特征——制造业占比高、实体经济占比高、民营经济占比高、经济外向度高。制造业更是挺起了许昌经济的“脊梁”,在经济中的比重占到50%以上,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2%。

经济下行的新形势面前,疫情的深刻冲击面前,世界经济正在重新布局,中国经济正在加速重构。作为以制造业为突出优势的许昌,我们要思考的是,在中原经济群、中国大地乃至全球经济的网络版图上,我们能承载什么、能留住什么、能拓展什么?

“旧”与“新”的互补、碰撞与升华,就在这样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展露出夺目的光彩。

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曾让许昌一些传统行业一度陷入发展困境。“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对此,许昌决策层有着清晰的认知。

“要么翻身,要么翻船!”此前以煤焦炭为主导特色产业的襄城县,近年来以煤基化工产业为基础,积极研发、主动转型,

建设了全球最大的4GW高效单晶硅电池片项目和国内唯一、全球领先的高纯硅烷气及区熔级多晶硅项目,探索形成了煤炭“黑色经济”→煤化工“循环经济”→硅材料“绿色经济”的完整产业链条,一个千亿元“体量”的硅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就拿平煤隆基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来说,其生产出的电池片转换效率接近23.5%的全球最高水平,更推动了襄城县围绕硅碳新材料产业延链强链。“我们还正在谋划实施30GW的‘超级工厂’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技术最先进的高效单晶硅电池产品生产基地,年产值达到300亿元。”平煤隆基公司负责人介绍道。

在着力优化存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中,我市推动实施“三大改造”、促使“老树发新枝”,并连续两次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活动中荣获小组第一名。

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市持续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扩大增量,并于2019年年初发布了5G、智能电力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高纯硅材料等九大重点新兴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打造智能电力装备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100亿—500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加快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在禹州市,中原云都数字港“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里,已有13家单位及公安、环保、蓝天卫士、政务服务云等六大平台的数据资源顺利入驻,进一步实现了信息整合、数据共享。同时,中科光启、禹创空间、XC中心已入驻该项目办公,鲲鹏创新中心、中星技术创新中心等41家企业的入驻招商工作已完成……

一年来,我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并在去年全省智能制造观摩活动中荣获小组第一名。

创新突破中的“时”与“机”

创新潜力,蕴藏于激发活力的体制机制之中,涵养于大胆假设的宽松氛围之中,开花于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之中。

“创新”“高质量”,正是许昌“智造之都”建设的关键“题眼”。我市把握时势、顺势而为,将2020年确定为“创新年”,并明确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升级协同;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创新精神的激发下,我们集团旗下的德通振动搅拌技术公司即将开出固废再生技术、装配式建筑、无人驾驶等5朵‘老树新花’,浇灌它们茁壮成长,让企业坐稳行业隐形冠军地位。”河南万里交通科技集团董事长张良奇指着一台大型设备介绍,“这台用于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固废再生成套装备,可实现废料破碎、拆分、搅拌、再生等全链条的运转,将带动固废利用产业的大发展。”

创新引领下,万里交科集团连续三年年收入增长超30%,旗下德通振动连续三年年收入增长超200%,今年一季度新增订单量、回笼现金量是去年同期的2.4倍、2.2倍,在疫情之下逆势上扬。

“这条智能生产线,所有工序全过程使用智能运转机器人,实现了从‘人找设备’到‘设备找人’的转变,不仅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还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许继电气智能变电站保护屏柜生产线项目负责人介绍道,得益于智能化改造,该企业生产效益近年来持续快速提升。

创新,正在一个个车间、一条条生产线、一间间科研室里悄然发生——我市去年共有403个项目纳入全省技术改造项目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3%、利润总额增长7.1%,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全省第二位。

我市创新开展的“四个一百”专项行动,更为广大企业的发展之路纾困解困、加油添翼,实施以来共为企业解决问题近2500个,为68家企业化解债务风险和担保链问题,帮助一大批企业渡过了难关。

全球链条中的“速”与“质”

在融入“一带一路”的机遇面前,我市坚持向国际标准看齐、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主动对接德国工业4.0。

4年来,许昌与德国企业“你来我往”互动密切——大森隧道并购德国GTA机械公司,德威科技的轮毂产品进入德国市场,晟丰科技不锈钢六连冷轧等40多个对德合作项目落地……许昌企业家“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以“许昌速度”嫁接“德国质量”,以“德国技术”升级“许昌制造”,在开放合作的“合唱”中精彩发声。

“我们获得了德国GTA公司72%的股份,在技术和管理上接轨世界一流,迈出了走向国际化的坚实一步。” 河南大森隧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晓东告诉记者,他们去年成功并购了德国GTA公司,这是欧洲管道挖掘、钻探设备生产的“隐形冠军”。在隧道施工中使用德国GTA设备作业,工人数量可减少40%,效率提高1.5倍左右,施工成本降低30%以上。未来,一个总投资13亿元的GTA高端机械设备制造生产基地将落户许昌。

德威科技则在随许昌经贸代表团赴德考察时,与德国奔驰设计公司“结缘”,随后签订了3年总额达5亿元的镁合金轮毂订单,成为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德系高端汽车的配套供应商。

随着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获国家工信部批准实施,中德(许昌)产业园规划加紧编制,第六届中德城镇化研讨会、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主题论坛相继在许昌成功举办,许昌对德合作日渐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如今,全市已累计达成对德合作协议96个、落地合作项目43个,百菲萨、欧绿保、史太白等一批知名德企来许投资合作,我市还获评“全省对外开放先进省辖市”。去年,德国驻华大使葛策先生和夫人一行专程访问许昌,对许昌对德合作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抢占“智”高点,请看许昌城。以三国名城闻名遐迩的许昌,正以打造“智造之都”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锦绣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