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地方病,大多数人可能感到有些陌生。其实,它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地方性氟中毒就是我市的主要地方病之一。6月29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许昌市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科科长王艳。
“地方性氟中毒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通过水、空气或食物,使体内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中毒。”王艳说。
氟斑牙主要表现为牙釉质出现白垩、着色或缺损,轻者影响美观,重者影响咀嚼和消化功能,被老百姓称为“黑牙根”。氟骨症主要表现为腰腿和全身关节出现麻木、疼痛等,出现弯腰驼背,发生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瘫痪。
王艳告诉记者,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为饮水型、燃煤型和饮茶型等3种类型,我市均为由于饮水中氟含量过高引起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氟斑牙、氟骨症均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重点是预防,即落实降氟改水防治措施。
我市地方性氟中毒分布广泛,受威胁人口60余万。由于地方性氟中毒危害重、涉及人口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其防治工作,积极落实降氟改水等防治措施,目前大多数病区的病情得到控制,人们对地方性氟中毒也越来越陌生。这主要归功于我市历经几十年的战“氟”工作。
20世纪70年代,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数次摸底调查,基本确定了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范围。2003年至2005年,我市开展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足迹踏遍了全市所有乡镇的5000多个自然村,摸清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分布特点和疾病流行程度。
摸清病区范围后,解决病区居民的饮水问题成为第一要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就在病区采用打深井取水等方式实施降氟改水工程。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工程规模小、使用寿命短。为了彻底解决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饮水问题,从2005年起,我市将降氟改水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绝大多数病区的群众都吃上了安全、卫生的低氟水。
“由于地方性氟中毒是自然环境中氟元素过多造成的,而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环境中元素的分布状况,因此,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工作不能松懈,一旦松懈,就可能造成病情反弹。”王艳对记者说,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脚步至今仍未停歇,每年定期监测水氟含量和病情变化已成为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常规工作之一。
2019年,为全面了解全市所有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控制情况,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病区监测全覆盖行动。他们跑遍了许昌大大小小的社区、村庄和学校,奔波于全市600多个病区村,进行水氟含量监测和儿童氟斑牙检查,采集水样上千份,调查儿童25000余人。
预防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个人能做些什么呢?王艳建议,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在的村是不是病区。我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较广,鄢陵县约一半村为病区,建安区、长葛市约20%的村为病区,其余县(市、区)也有个别村为病区,自己所在的村是不是病区可以咨询当地疾控部门或村医。其次,由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靠预防,因此,病区居民做饭、饮水要使用自来水,病区儿童还应避免使用含氟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