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崔战伟:巧借优势兴产业

本报记者 朱庆安

“乡村天地广阔,机遇多,是锤炼党性、追求梦想、体现价值的舞台。”近日,许昌市委党校驻襄城县汾陈镇宋堂村第一书记崔战伟说。

2017年11月,市委党校教务科科长、副教授崔战伟被选派至宋堂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走访调研,他与村“两委”研究讨论,制订了3年“三步走”发展计划,即第一年打基础,抓党建凝聚人心;第二年上台阶,抓集体经济促致富;第三年见成效,建家庭农场奔小康。

为实现这一目标,崔战伟带领大家制订了《宋堂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宋堂村“一编三定”工作实施方案》,实行“两委”干部坐班制度和周一例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提升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为群众办事的能力。

崔战伟说,该村偏僻,一没产业,二没资源,他们只能从零开始,在土地上做文章——“土里刨金”。

要想“刨金”,就要先“种金”。听说养殖豆丹赚钱,崔战伟和村“两委”干部先后到江苏连云港、漯河舞阳等地考察豆丹养殖项目。回来后,大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周期短、效益好、市场大,适合在村里开展。

“种金”得有“金豆子”,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在崔战伟的带动下,热衷家乡发展的群众纷纷入股。

去年年初,宋堂村13座耗资40多万元的豆丹养殖大棚搭建了起来,还注册了宋堂村豆丹养殖有限公司。经过大家的精心付出,寄托全村希望的豆丹养殖取得了成功。结合镇党委关于发展烟叶特色种植的决策,该村去年承包烟方40亩,烟叶收获颇丰。仅靠这两个项目,该村集体收入就达20万元。

宋堂村的人心齐了、劲儿足了,土地流转水到渠成。如今,该村的1480亩耕地,有1200亩大块耕地分成烟方、小麦方、红薯方,各400亩。每3年,耕地可以轮作一遍,既改善了土地质量,又提高了粮食产量。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崔战伟表示,他们将借助乡村振兴的机遇,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