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医学的道路从来都是荆棘密布,唯有智慧与勇气并存,方能披荆斩棘。
作为一名“80后”医生,许昌市中心医院脊柱脊髓外科医生菅炎鹏紧盯技术前沿,在“脊柱脊髓外科”这个高精尖领域勤恳钻研、孜孜以求,将许多先进技术引进许昌,为患者解除病痛。以扎实的临床工作为基础,他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发表了高质量的科研型SCI论文,还获得了1项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无奋斗,不青春。菅炎鹏用奋斗书写着无悔的青春,当好医院发展的生力军,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奋斗,努力永远不会被辜负
唯有奋斗方能不负韶华,唯有努力永远不会被辜负,时光不会怠慢执着而勇敢的人。在菅炎鹏身上,这句话得到了充分印证。
2019年,在上海长征医院进修学习期间,菅炎鹏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参加了该院举办的国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ACAF)高级学习班,掌握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的技术要点和理念,并顺利结业。该技术可以治疗极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大幅度降低脑脊液漏及脊髓损伤的风险,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
2019年,菅炎鹏采用颈椎神经根阻滞精准定位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通过精准定位到一个关键点上,以最小的损伤解决患者痛苦。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该技术更加微创、更加精细,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成为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上颈椎骨折后对稳定性要求很高,一旦出现脱位、位移,重则危及生命。对此,菅炎鹏采用HALO氏架外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通过外固定架实现骨折脱位复位及外固定,以保守治疗的方法,最大程度保障上颈椎的稳定性。
菅炎鹏不仅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而且是一名“医疗创新达人”。脊柱手术前,医生需要通过定位来找准病灶。之前,定位时使用金属导杆,需要术前透视3到4次才能完成定位,耗时3分钟左右。
2018年6月,菅炎鹏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可不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一次性实现精准定位呢?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让患者少“吃”射线。
有了想法,菅炎鹏很快便开始摸索,利用半年的时间设计出了脊柱术前透视定位装置,并于201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他发明的脊柱术前透视定位装置已经广泛用到临床工作中,只需要30秒左右就可以一次性实现精准定位。
如今,菅炎鹏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脊柱畸形矫正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康复协会肢体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许昌市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秘书等职务。他也以精湛的技术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
“我老伴儿3年前走不成路,做完手术后恢复得很好。”72岁的李纯杰对记者说,3年前,菅炎鹏为他老伴儿做了手术。出院后,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到医院或者发微信,向菅炎鹏表示感谢。3年来,他一直如此。
奋斗,源于医者的责任担当
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从第一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郑重宣誓,便意味着医者肩负着千斤重担。因此,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成了菅炎鹏从医以来始终不曾改变的追求,也是他努力奋斗的动力。
菅炎鹏是一个喜欢挑战、迎难而上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性格非常适合当外科医生。脊柱脊髓外科融合了神经外科和骨科,是一个“刚柔并济”的专业,手术中既需要大刀阔斧又需要精雕细琢,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胆量和魄力。而且,手术可以快速为众多颈椎病、腰椎病患者解除病痛。这些让他读研究生时便选择了脊柱专业作为学习方向。
从参加工作那天起,菅炎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力争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受益最大化。他所做的一切工作,无论是引进新技术,还是进行科研创新,其实都是源于这样的初心,源于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患者入院的第一天,他就会把自己的微信号给患者或患者家属,告诉他们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只要有问题随时和他联系。收到微信后,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回复。他真心对待患者,患者也对他充满感激。
一天8时左右,许昌市中心医院脊柱脊髓外科医生办公室,医护人员正在交班。突然,一名老先生拄着拐杖走了进来,将一面锦旗送到菅炎鹏手中,激动地说:“菅医生,谢谢你。你看,现在我自己都能走了。”老先生一边说,一边来回走动着,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原来,这名老先生已经92岁,曾因跌倒摔伤颈部,引起高位不全瘫,到多家医院就诊均无法治疗,最终坐着轮椅被家人送到了许昌市中心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菅炎鹏是他的管床医生。该科主任王一公带领菅炎鹏等,顺利为其实施了手术。术后,老先生恢复得特别好,可是对下床锻炼有些害怕。菅炎鹏便搀着他下床,不断鼓励他,耐心教他锻炼,让老先生及其家人十分感动。
“那是一种经历寒冬突然到春天般的温暖,心里非常感动,更替患者高兴。”回忆起当时从老先生手中接过锦旗时的感受,菅炎鹏动情地对记者说,“作为一名脊柱脊髓外科医生,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到患者坐着轮椅或躺着来医院,经过治疗后可以自己走着出院。”
奋斗,需要无怨无悔地付出
每一分收获,都需要辛勤付出。
设计脊柱术前透视定位装置时,菅炎鹏承受了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在脑海中构思、画设计草图、制作出模型、应用到临床工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然后再在脑海中构思、画设计草图、制作出模型、应用到临床工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那半年,菅炎鹏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这上面。中午休息时间,他一个人坐在值班室里,找几本书模拟患者,不断进行尝试与思考。晚上回到家里,他研究到深夜。一旦出现灵感,他立即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待空闲时进行改进。锲而不舍地努力,一次又一次改进,他终于成功了。
这样的状态是菅炎鹏的常态。每天早上来到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房,每天下班前的最后一件事依然是查房,了解了患者的情况他才会心安。每天游走在病房和手术室之间,在手术室里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患者有需要时,他随叫随到。有些人或许觉得辛苦、枯燥,但他不这么觉得。他清楚,选择当一名医生,就是选择了付出与奉献。更何况,医生是他喜欢的职业,当医生是他无悔的选择。
“最痛快的时候就是在手术室里,我非常享受那种投入、专注、帮患者解除病痛的状态。”说到这里,菅炎鹏显得有些兴奋,“我也将努力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菅炎鹏以奋斗为底色,让青春在救死扶伤中绽放最绚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