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抓紧查治二代黏虫

本报讯(记者 武芳)黏虫属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棉花和蔬菜等作物,在我市一年发生4代。日前,据植保部门调查,二代黏虫在部分夏玉米和大豆田发生密度骤增, 且虫龄较高,建议广大农民群众抓紧时间开展查治,及早压低虫口基数,减少虫害损失,确保秋粮丰收。

据我市虫情测报灯诱蛾监测,黏虫一代成虫自5月28日进入蛾盛期,单灯5月28日至6月13日共诱到黏虫成虫9694头,其中单日诱蛾高峰达5424头,蛾量明显高于正常发生年份。由于其具有多食性、迁飞性、暴发性的特点,往往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严重时将植株吃成光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前段时间雨日较多,多数地区连降中到大雨,对害虫孵化发育造成一定影响,田间基数较低;至雨后天晴,田间温湿度适宜,加之秋作物正值苗期,植株组织幼嫩,利于害虫取食,黏虫密度快速增高。另外,棉铃虫、甜菜夜蛾等杂食性害虫虫口密度在部分田块也呈快速上升趋势,随着虫龄增加、食量增大,如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秋作物的正常生长。

具体防治方法为: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氟铃脲、高效氯氟氰菊酯、马拉硫磷等单剂或其复配制剂,同时兼防黏虫、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多种杂食性害虫。发生严重地块,可间隔5至7天,连续喷施2至3次,并注意轮换用药。防治时间掌握在早上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此时正值幼虫危害时间,防效较好,且可避开高温,有利于保护施药者安全。喷雾力求均匀、周到,田间地头、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