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贫困户李军:致富路上的“鸭司令”

本报记者 朱庆安

“嘎、嘎、嘎……”7月4日清晨,在禹州市花石镇白南村,李军打开鸭棚的门,挥舞着他那根用竹竿做的“指挥棒”,一大群鸭子从鸭棚中走出,张开翅膀飞扑到棚前的水池或林中,欢快地觅食。

李军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棚里捡鸭蛋、给鸭子喂饲料、打扫卫生等,这是他每天从早上干到晚上的活儿。

今年59岁的李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闲时节,他搬过砖、摆过摊、养过鸡、喂过猪,但由于家庭负担重、投资失误等原因,不仅没挣到钱,还欠下了几万元的外债。2014年年底,其全家被村里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李军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各项政策补助随之而来。有人说:“李军家成了贫困户,啥都不用干,就等着政府给钱花。”他听了这些话,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李军有一定的饲养经验,头脑灵活,为人直爽热情,该村党支部了解情况后,鼓励他靠养鸭增收脱贫。

2015年,在村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李军与新密市的一家鸭苗孵化基地取得联系,购进800只鸭苗开始规模养殖。

“我饲养的肉鸭,最初没有经验,鸭苗成活率低。但我从没灰心过,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虚心向那些老养鸭户请教,渐渐掌握了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识,养鸭水平不断提高。”李军说,经过边养边学,他终于总结出从孵化到商品鸭销售的成功经验,当年盈利近2万元,这样他的干劲更足了。

后来,在驻村第一书记于爱波的大力支持下,李军扩建了两座高标准保温鸭舍,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军的鸭蛋出现滞销,库存爆满。正当他愁得吃不下饭时,于爱波得知情况后安慰他说:“有困难咱一起扛,一起想办法。既然省外的采购商进不来,咱能不能在周围想想办法。”

回到村部后,于爱波挨个儿给战友、朋友打电话,让他们帮养殖户找销路。几经努力,事情有了转机。于爱波在新郑一个战友的帮助下,联系到当地一家鸭苗孵化基地。他“趁热打铁”谈好价格,使80%的鸭蛋找到了销路。

对于剩下的鸭蛋,于爱波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发布信息:“兄弟们帮帮忙,双黄鸭蛋要不要来点儿?”“哥送货上门,货优价廉。”就这样,李军的滞销鸭蛋得到了妥善解决。

“于书记,真是太感谢你了!谢谢你帮忙卖鸭蛋,让我们度过了困难期。”李军对于爱波感激地说。

每天喂食、拣鸭蛋等工作都亲力亲为的他,虽然很辛苦,但是看着这一只只活蹦乱跳的鸭子不仅给自己带来可观的收益,还能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李军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该村已有4户同他一样的贫困户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