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张家港:文明之花何以常开常盛

本报记者 许廷合

航拍的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局部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牛书培 摄

编者按

今年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已进入攻坚冲刺阶段。为贯彻落实全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动员会精神,本报自即日起,将对创文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张家港市、宿迁市、徐州市等地的先进做法进行专题报道,以期引导全市上下对标先进,进一步提升全市文明创建水平,推动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敬请关注。

文明,浸润着一座城市的人文气韵,衡量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彰显着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作为长江下游南岸的一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58年前张家港市刚成立时,她是长江边上的一块“边角料”,如今已是全国文明城市的“老标兵”。

从全国首个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理念的县级市,到首个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再到唯一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文明成为张家港最闪亮的标签。

没有名川秀水的自然资源,没有底蕴深厚的历史禀赋,那么,这座以文明而著称、因文明而美丽、由文明而兴盛的江南小城,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究竟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

城市精神 引领文明创建“永不止步”

在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展示馆,一张张图片详细记录着张家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历程,也记录着“张家港精神”的成长历史。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的秦振华领着当地百姓,从上街拍苍蝇、扫马路、拆除露天茅坑开始,靠着80多万把笤帚,“扫”出了一个全国卫生城市,“张家港精神”也在卫生城市的创建中发端、成型。

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后,张家港人又将目标瞄准了全国文明城市。1994年,张家港成为全国首个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理念的县级市。1995年10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召开,向全国推广“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

自此,“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闻名全国。

从抓卫生环境到培育市民文明,从提升城市品质到促进城乡一体文明,几十年间,张家港市委主要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抓”的传统始终没变,文明素养得以在每一个张家港人心中生根开花。

多年来,文明城市创建在张家港市始终是“一把手”工程,张家港市委书记兼市文明委主任,每年春节上班后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会议,都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

张家港市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在每年对机关、乡镇进行绩效考核时,精神文明建设指标权重达到50%。

“‘张家港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张家港市文明办工作人员王飞表示,文明创建不能“一阵风”,迎检时抓紧,过了又放松,应该做到常态长效,“在‘张家港精神’的引领下,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激发干部群众永争第一的创建动力。今年年初,市委又召开了‘弘扬张家港精神·勇当新时代标杆’动员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奋力建设更高质量的文明之城。”

从获评第一家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到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20多年来,张家港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文明也成了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

志愿服务 奏响文明创建“全民合唱”

“坚持志愿先行,共筑文明之路。”在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展示馆里,墙上的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志愿服务是一种主动行为,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理解、新态度。”在王飞看来,志愿服务早已突破单纯的活动范围,成为张家港人生活的一部分。

来自河南省的高要鑫是张家港市12万志愿者大军中的一员。他是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名后勤保障工作者,但更为人熟知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同城伙伴志愿服务团团长。与志愿服务结缘,源于七年前他初到这座城市时的一顿饭,“当时社区举办了‘百家宴’,大家举筷一边品尝菜肴,一边畅谈邻里感情,虽然口音不同,但是欢笑声此起彼伏,那份关怀让我感到这座城市不陌生、很温暖。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决定,尽我所能去弘扬这种正能量。”

从被动等候到主动服务,高要鑫身上的变化,折射的也正是张家港市不断创新的志愿服务实践。针对以往志愿服务中的“应景搞活动”“服务对象单一”等问题,张家港市依托友爱港城网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平台,增设需求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功能,从纵向上串联起全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同时,该市建立群众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和服务项目清单“三清单”工作模式,在摸清需求、掌握资源的基础上,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服务项目清单,努力提升受助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为了让爱心得到回报,张家港还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出台《张家港志愿者礼遇办法》,遵循“适度回馈”原则,为志愿者提供多方面的礼遇。志愿者年度服务时间满一定时长的,可免费享有体检、观看文艺演出、旅游年卡、公交年卡、停车年卡等待遇;新市民志愿者服务时间被纳入新市民积分管理,作为新市民及其子女入户、入学、就医的重要依据。

“我们这些小木屋,平时都是依靠志愿者进行管理,每次管理任务在微信群里一公布都是被‘秒杀’。”张家港市花园浜社区党总支书记许品洁介绍,社区工作人员本来就不多,力量也有限,必须依靠居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而张家港市对志愿者的实用奖励,也让居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更有干劲。

如今,进村入企开展文化辅导、到社区开展便民服务……在张家港市的大街小巷,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搭乘着“志愿+”的东风,张家港市志愿服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满城书香 构筑文明创建“精神高地”

24小时图书馆内,市民时时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农家书屋里,阅读推广人带着学生们一起吟诵经典;追梦学堂内,阶梯式阅读区宽敞明亮,一群老学员正在举办文化沙龙……漫步张家港市你会发现,阅读已然成为人们最自然、最优雅的生活姿态。

“最是书香能致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最重要的软实力。”张家港市图书馆副馆长李倩介绍,张家港市早在2012年就发布了全国首个覆盖城乡的“书香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将书香“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如今,全市建立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把阅读资源从“入镇”“入村”升级为“入户”“入手”,实现了让市民更方便、更自由、更个性化地阅读。

如果说在志愿服务中容易遇见生活新态度,那么对于文明的新态度,则可以通过阅读来培养。据了解,为加快推进书香城市建设,满足全市不同区域市民的阅读需求,张家港市开始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突破传统以单一的阅读活动覆盖全部人群的工作思路,首创分众化全民阅读引导机制,按照人群因素进行分类引导,围绕领导干部、“0—3”岁婴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学生、残疾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相继设置了特色鲜明的阅读活动品牌,精准对接市民阅读需求。

通过“互联网+”思维和科技创新,探索整合全市图书资源,张家港市构建了资源共享、统一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通借通还、覆盖城乡的总分馆式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并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延伸到机关、企业、军营等,打破了“各自为阵”的服务模式,实现全市图书资源“一卡”通借通还。

书香浸润,文明满城。这种阅读风尚提升了市民的品位与修养,内化为张家港市的文明气质:3位全国道德模范、5位江苏省道德模范、25位“中国好人”,这样的数字也为张家港市的“五连冠”作了美好注脚。

文明创建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面子”,还改变了生活的“里子”:从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首批“国家生态市”;从全国首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到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通过多年的文明创建,张家港不仅塑造了鲜明的城市精神特质,而且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多年居于全国百强县前列。

文明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追求、一种力量。未来,张家港市的目标是全力打造“港城发展升级版”,打造富有独特气质的标兵型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