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子建 通讯员 闫根锋
核心提示
地处豫、鄂、陕三省要冲之地的淅川县,因为淅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是楚国始都丹阳所在之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区位优势重要,名胜古迹众多,物华天宝,文脉昌盛。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此后,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上了共和国日程,开始实施。几十年来,淅川县全力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先后移民36万余人次,遍及湖北、河南、青海等地,其中一部分移民先后迁入我市,我市也因此与淅川结缘,成为“亲戚”。
2018年5月,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根据“淅川所需、许昌所能”的原则,我市重点从推动产业发展、加强人才支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业务交流等方面,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倾心倾力做好结对帮扶工作。2020年2月,淅川县成功脱贫“摘帽”。
增强“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制造业企业合作稳步推进
7月14日,在群山环绕的淅川县上集镇山根村,一场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的劳动竞赛正在进行:工人加班加点,你追我赶,干劲十足,繁忙的劳动场景,振奋人心。
“这是我们与淅川县结对合作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项目,包括建设珍稀食用菌种植大棚、智能化栽培车间及初加工车间,主要种植云芝、羊肚菌等,计划于8月底建成投用。”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香)董事长李彦增称,当地气候温润,生态优良,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云芝、羊肚菌等珍稀菌种生产,产量、品质均比许昌好很多。
食用菌种植加工产业,是我市为该县量身定做的结对帮扶特色产业。近年来,基于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需要,淅川县始终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林果种植、水产养殖、食用菌栽培等特色产业。2019年8月,经过牵线搭桥,南阳水源头世纪香有限公司在淅川成立,栽培、加工云芝等菌类,并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今年4月,世纪香与淅川县上集镇山根村合作的食用菌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不久将建成投用。
除了食用菌种植产业之外,经过前期对接,禹州市森茂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淅川县落地生根。按照“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种植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迷迭香已在马蹬镇、上集镇等地推广种植,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带动务工就业3000余户,人均增收2万余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该公司董事长宋石头告诉记者,上集镇梁洼村迷迭香扶贫车间正在建设,包括加工车间、烘干、香露提取、自动灌装设备,建成后可生产洗手液、香料、精油皂等产品,年产值超过1亿元。“目前,该项目产品展示区已经完工,办公设备安装调试到位,不久将投入生产。届时,该扶贫车间将为梁洼村及周边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宋石头说。
同时,基于产业配套及延伸产业链条实际需要,我市通过上下游配套、研发合作等方式,强力推进两地制造业企业对接合作。目前,淅川县金博橡塑公司与许昌精工机械制造公司合作开发平衡悬架尼龙轴套,淅川县金博橡塑公司、顺隆弹簧公司正与我市的远东传动轴公司、森源重工公司、西继迅达公司开展多项合作,助力两地企业延链补链、互利共赢。
“平衡悬架尼龙轴套经过去年小批量供货,今年达到稳定供货阶段,累计供货3000余件,7月已接订单8000件,正在加快生产。”淅川县金博橡塑公司副总经理王心星称,和远东传动轴公司、西继迅达公司等企业开展的乘用车传动轴谐振器及球笼防尘罩、电梯弹簧缓冲部件等产品生产合作,试验装置、装配验证等已经完成,不久将正式投产。
“我们期待着和许继集团、森源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电力减振等方面的战略合作,通过两地企业优势互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互利共赢。”王心星充满信心地说。
坚持授人以渔,强化技能培训,加大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帮扶支援力度
几天前,说起许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部分林业科技人员到淅川县老城镇开展林果种植、嫁接技术培训活动,该镇石榴种植大户刘晓涛竖起了大拇指:“许昌的技术人员不仅给俺免费讲课,传授种植管理技术,到地里手把手教嫁接技术,还送来林果病虫害防治的药物,非常感谢。”
“待到今年秋天石榴成熟了,我要给许昌的老师邮寄几箱,让他们尝尝俺这儿的绿色无公害石榴。”刘晓涛告诉记者。
为淅川群众传授林果种植技术,是我市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始终坚持授人以渔,强化技能培训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按照结对帮扶工作统一部署,我市人社、自然资源、商务、发改等相关部门,相继在上集镇、老城镇等淅川县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举办种植、养殖、家政、工业实用技能等各类培训班37次,发放实用技术培训手册1000本,开展招聘活动6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2.8万个,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797人次,真正把实用技术送到群众家门口,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增收致富。
上集镇杨营村的杨福花,就是家政服务培训班的受益者。前几年,杨福花的丈夫患病,饮食起居离不开人,她不能外出务工,家中经济拮据。去年,随着丈夫身体好转,杨福花想就近就业,找个力所能及的活儿,增加家庭收入。
不久前,许昌市人社局要在该镇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听到这一喜讯,杨福花“第一时间”报了名。通过半个月认真学习,她基本掌握了家政服务技术。“学会了家政服务技能,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对于今后的生活,杨福花充满信心。
根据淅川县实际需求,我市着力抓好人才支援工作,重点在医疗、教育、农业农村等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加大支援力度,共支援各类人才805人次,为结对帮扶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数字是有力的佐证。截至目前,我市共组织医疗机构4家、医疗专家386人次参与支医;安排教师92人次,持续深入支教;根据林业发展需求,安排支援林果业技术人才40人次,全面服务林果业发展;安排妇女界专家2人,服务贫困母亲;通过文化领域交流,支援文化专业人才102人次;通过制造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支援淅川县中级以上技术人员185人,进一步提高结对帮扶的精准度、针对性、实效性。
此外,企业领军人才培训、花木发展合作等其他产业帮扶工作,也正稳步有序推进,不久将会签订合作协议。
科学谋划民生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两地交流互动日益频繁
7月14日,上集镇杨营村56岁的村民刘菊荣,一手拉着小孙子,一手拎起小书包,祖孙俩人穿过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一前一后走向村里的幼儿园。
“过去,这儿是个大坑,遍地是荒草、垃圾,一到夏天,蚊蝇乱飞,气味刺鼻。”刘菊荣回忆说,在许昌市的结对帮扶下,大坑填平了,垃圾清理了,建成了漂亮的文化广场,又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到了晚上,广场上灯火通明,扭秧歌的、跳广场舞的,非常热闹,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杨营村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正是我市聚焦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科学谋划贫困村卫生室、体育健身设施、文化广场、义务教育学校等民生项目,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缩影。
据市驻淅川结对帮扶工作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援建的淅川县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覆盖淅川县上集镇、老城镇、马蹬镇等乡镇的447个行政村,包括119个项目。其中,2018年、2019年援建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已经竣工投用,今年援建的项目正在抓紧推进,确保如期完工。
“2020年,我市重点实施村级卫生室、中小学卫生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深度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59个项目。目前,各项目正在按照既定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同时,市驻淅川结对帮扶工作组将继续与有关部门搞好衔接,全面加快建设进度,确保保质保量完工投用。”市驻淅川县结对帮扶工作组负责人称。
根据《许昌市2020年结对帮扶淅川县工作方案》要求,我市将今年的帮扶工作任务分解为28个具体任务,明确到26家责任单位。目前,相关职能部门已与淅川县建立完善了帮扶工作机制,确保各自的帮扶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随着结对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两地干部双向挂职交流逐渐频繁:我市接收淅川县干部3名,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挂职;主动参与负责帮扶的职能部门和企业开展衔接会商,有力推动帮扶工作深入开展。
同时,淅川县也制订了响应承接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协调联动推进,优化细化台账,并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时间节点,抓好跟踪落实,确保各项结对帮扶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广泛社会动员,营造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帮扶的良好局面
“来到楚都淅川,行舟丹江上,青山如黛,江水青碧,太漂亮了,大饱眼福啊!”7月12日,市民王丹和几位朋友参加了“饮水思源·共克时艰”许昌市民游淅川活动,登上“丹江6号”邮轮,一路饱览丹江美景,王丹兴奋不已。
当天,和王丹一起参加“饮水思源·共克时艰”许昌市民游淅川活动的还有40多人。
自从我市结对帮扶淅川县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文旅部门助力该县旅游景点贫困群众增收,两地携手推出了“中线水源地·淅川丹江湖”“饮水思源·玩转淅川”等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丹江大观苑、八仙洞、香严寺等知名旅游景点也最大程度优惠许昌市民。
受疫情影响,6月20日,“饮水思源·共克时艰”许昌市民游淅川旅游组团活动正式恢复。近一个月来,全市先后有300余名群众参与其中,游丹江,尝美食,领略山水美景,对助推两地旅游经济有序恢复,提高淅川景区在许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市区中小学餐饮配送企业根据订货协议,集中采购淅川县生鲜农副产品;市商务局协调中原国际农产品物流港,设立100平方米的“淅川县农特产品销售专区”;市发改委协调8家医药企业与淅川县签订中药材收购协议……近两年来,我市通过媒体、展会等积极推介淅川生态绿色农副产品,组织开展淅川优质特色农副产品进许昌活动,切实为结对帮扶工作添砖加瓦。
尤其是在解决淅川县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方面,我市通过“扶贫日”集中捐赠、在市政府网站及“青春许昌”“许都之花”等微信公众号发布倡议等方式,累计接收爱心群众捐助物资折款178.41万元(含物资)、衣物1500件、图书文具2350册(套),并及时送到该县贫困群众手中,为贫困群众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我市还积极组织省驻许媒体和市级媒体新闻工作者,到淅川开展集中采风等活动,推出了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的新闻报道,累计刊(播)发稿件100余篇(条),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帮扶、人人参与帮扶的良好局面。
丹水千尺深,帮扶情谊重。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随着一条条帮扶措施出台,一项项企业合作协议签订落实,一间间产业扶贫车间加快建设,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领军人才和龙头企业扎根淅川大地,奉献才智力量,互惠互利,共赢发展,齐心协力推动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