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周秋耐脱贫记

本报记者 武芳 通讯员 梁慧晓 肖艳平

干净的操作间,一口大锅,七八个大塑料桶,红艳艳的辣椒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还没进门,辣椒香味便扑鼻而来。这是7月3日记者走进襄城县范湖乡铁炉陈村村民周秋耐家看到的场景。

“来了来了,欢迎欢迎,我正在炒制辣椒酱,这一批订单有10箱,得赶快做好给人家送去。您尝尝,给我提点儿建议。”周秋耐爽朗的笑声中透着干练。

1996年,周秋耐嫁到铁炉陈村。婚后,小两口借钱购置了一辆小型拖拉机,干起了清运秸秆的生意。随着女儿、儿子的出生,秸秆清运生意难以为继,夫妻俩又琢磨起了家庭养羊项目,筹资购买40只羊崽,红红火火干起来。

然后天有不测风云,命运多舛的周秋耐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危机。2003年,丈夫因故去世,即将兴旺起来的幸福家庭瞬间支离破碎,面对沉重的债务、年幼的孩子、未卜的前途,她几近崩溃。

丈夫去世后,周秋耐边照看孩子,边在附近打零工,给别人摘过辣椒、当过超市售货员,这种生活状态持续数年,直到还清了数万元债务。随着孩子长大上学,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但家庭开支也越来越大。虽然乡、村两级干部给予她很多帮助,但一个家庭的幸福终究还要靠自己、靠奋斗。

周秋耐安排好家庭后,毅然选择南下打工。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务工期间,她不幸患上顽固不愈的皮肤病,不得不辞职还乡,还为此付出了数万元医疗费。一年下来,除去孩子上学的费用和平时的生活开销外,就没啥剩余了。

“那时候,女儿和儿子是支撑我活下去的勇气!”说起过去,周秋耐心情很沉重。

2016年5月,周秋耐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张克强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周秋耐熟练掌握酱菜制作技术后,便鼓励她自主创业,并资助其外出学习辣椒等腌制技艺,联系购买封口机等设备。

经过几个月苦苦摸索和实践,2017年8月,周秋耐开始在家做起了辣酱的生意,由于制作精细,物美价廉,逐步打开了周边乡村市场。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村里还让她参加了电商培训,学习网上销售,销量也从最初的每月40多瓶上升到了120多瓶。当年年底,周秋耐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由于致富有道,周秋耐被村里评为“脱贫致富标兵”,连续两年被范湖乡妇联推荐为“巾帼创业”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她制作的“周氏酱菜”系列,因为货真价实,味道纯正,名气也大了起来。

“虽然我脱贫了,但我还要加油干,将传统的酱菜制作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利用本地种植辣椒面积大的优势,带动村里的姐妹们发展这项产业,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提起今后的打算,周秋耐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