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老刘脱贫记

本报记者 冯子建 通讯员 刘艳

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刘却主动“转让”,理由还很充分: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光想着要国家的钱!7月16日,记者慕名来到鄢陵县马栏镇,见到了主动“退保”的老刘。

老刘,大名叫刘红海,今年67岁,鄢陵县马栏镇蒲堂社区脱贫户,家中有6口人。前几年,老刘身子骨硬朗,舍得下力气,不怕苦累,种花木,干农活,农闲时跑到城里打工,挣个血汗钱,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日子还过得去。

没承想,2016年,老刘不幸患上肝硬化,住院治疗半年多,不但花光家里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外债:仅医药费一项,他每月得花2000多元。另外,家中还有正在读书的两个孩子,生活费加在一起,每年也有一笔不小开支,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因为大病,打算翻修房屋的事情,也打了水漂。老刘居住了近30年的旧瓦房,在左邻右舍拔地而起的两层小洋楼中间,格外扎眼。

2016年,马栏镇政府、蒲堂社区根据老刘家的情况,通过“四议两公开”和“两公示一公告”正常程序,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扶贫政策,家里6口人都享受到低保,老刘的老伴儿石春梅,被安排到社区公益岗位,月工资近千元;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上学,每学期每人补助1025元,生活有了着落,家庭经济负担减轻不少。

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2017年,老刘身体好转之后,帮扶责任人苏保昌和社区党支部书记贾树森多方联系,最终为老刘的儿子刘俊德、儿媳郑玉珠安排了工作,在福建一家大型物流企业务工,夫妇俩刨去生活开销,每月净落六七千元。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当年年底,凭着踏实能干,老刘一家顺利脱贫摘帽,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腰包鼓起来后,老刘的腰杆也挺起来了,走在大街上,和乡亲们打招呼,满脸笑容,底气十足。2019年,老刘把家里的旧瓦房扒掉,筹资20多万元,建起了两层小洋楼,屋外,雪白明亮,屋内,铺地板,买家具,添彩电,和城里人没啥区别。

致富不忘共产党。到了晚上,老刘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社区还有更为贫困的群众,应该把低保指标让出来,让他们在扶贫政策帮助下,早日脱贫致富,也算自己为脱贫攻坚作贡献。

前几日,老刘起个大早,匆匆扒上几口饭,骑上电动车一溜烟跑到镇政府,要求退出低保。镇政府工作人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家都是为了吃低保,挣得面红耳赤,没承想,这个老头儿竟然主动让出“香饽饽”。

“在俺家困难的时候,是扶贫好政策帮助俺们渡过难关,过上了富裕生活。生活好起来,就该退出低保指标,让给更为贫困的群众。只要肯下力,不怕累,多干活,生活总会好起来的。”老刘朗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