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伟峰
“咱村的烟叶长势好,后期的管护也要跟上!”7月22日,在襄城县范湖乡挂职的科技副乡长何冰顶着高温,在西于村的烟田里指导村民做好烟叶管护。
今年6月,我市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82名农业经济、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电子商务、规划设计、旅游管理、林业、环保、医学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经验的管理人才到乡镇挂职,市烟草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农艺师何冰就是其中之一。
加快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在我市承担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五大领域试点任务中,“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正是其中重要一项。
按照《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在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方面,将重点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这必将有力推动我市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现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非常关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就许昌而言,同样面临类似问题。近年来,我市围绕粮食、花木、蔬菜、中药材、烟草和畜牧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通过抓规划、搞示范、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增投入,培育发展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综合来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应用水平低、农业技能人才缺乏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研究成果并非针对市场需求,而是科研工作和个人研发兴趣的伴随产品,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能够用于转化的科技成果数量较少。”“创新资源不优化、创新平台不共享、创新力量不协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导致技术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经济日报》的一篇报道,明确指出了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成为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绊脚石,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克服的困难。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绿色,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农产品供给的总量不足,转向普通农产品供大于求和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并存。”
我省“三农”问题研究专家赵祯煜指出,我省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依然不高,农产品竞争力还比较弱,这要求我们必须持续转变发展方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亟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让科技成果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为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
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三部曲”形成,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2018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市场需求和产业问题导向,着力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重点转化一批经济性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粮、棉、食用油等重大新品种。
近日,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支持各类科技服务主体开展农业重大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
2015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引进转化先进技术成果的奖励支持措施,持续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2019年,全市农技推广系统筛选对接新型经营主体36个,参与对接专业技术人员128人,服务农业种植面积25893亩,示范带动普通农户2913户、贫困户161户,安排试验示范38项,对接的经营主体平均每亩增收383.5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破题:推动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
如何加快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不断向农村聚集?承担试点任务的许昌,肩负着大胆探索、提供经验的重要使命。
迷你南瓜、七彩辣椒、黑钻茄子……走进长葛市鼎诺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业基地,各种奇瓜异果“争奇斗艳”,处处散发着农业科技的气息。
该合作社理事长朱伟岭告诉记者,他们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科研、试验服务和繁种工作,成员中的专业技术人员80%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合作社成立以来,培育了大量新型职业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我们还承担了新品种科研展示平台建设,很多优秀的粮食、瓜果、蔬菜品种通过比较进入了生产环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朱伟岭说。
瞄准建立由技术链向产业链延伸的成果转移机制,我市积极推广鼎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人员、农户等主体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行“政产学研用”运行方式。同时,依托许昌科技大市场,筛选适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整合加工成许昌农业科技成果库,促进农业技术转移转化。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人才支撑。我市大力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加大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引进力度,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端人才保障。同时,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开展“科技暖村”行动,统筹协调一批科技人才走村入户,推动科技人才不断向基层汇聚,带动农业科技不断创新进步。目前,全市共有科技特派员73人、科技特派员服务队4个,2019年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00余场,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
路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谋发展。“下一步,我们要在设计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及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路径上发力,加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