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疫情冲击是一次“压力”测试,既检验了我市经济的发展成色、发展能力、发展水平,也展现了我市经济的稳定态势和深层优势。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积极进取,坚持战略定力,坚持科学应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首要的任务是要稳定经济增长,无论是保就业保民生,还是实现脱贫攻坚,都要有经济增长来支撑。
千方百计保住市场主体。“六稳”“六保”关键在稳企业,重中之重是保市场主体。就许昌来说,全市有30多万个市场主体、8万多家民营企业,涉及千家万户。只要这些市场主体保持活力、健康发展,让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我们就能保住就业、保住民生,稳住经济基本盘。要持续用好“四个一百”专项行动这个平台和抓手,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一系列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政策,建立贯通一体、协同高效的企业诉求响应平台和工作机制,全力帮助企业纾难解困、渡过难关。尤其要高度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变化,继续落实好“链长制”,对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企业,加强政策扶持,着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
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在当前出口、消费“两驾马车”受制约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凸显。省里已经明确提出,下一步要组织实施“项目建设提速季”活动,开展重大项目“四比四看”季度和年度评价,并安排省基本建设资金,对排名靠前的省辖市进行奖励。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对上半年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回头看”,落实领导分包等制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今年,国家将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只有增强敏感性,深入研究,吃透政策,高质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向上汇报对接力度,才能争取到更大支持,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不失时机抓好招商引资。要抢抓产业链、供应链变化和市场格局重构机遇,精心谋划、精准对接、精细服务,紧盯国内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不失时机开展招商工作,努力引进更多大个头项目和行业“隐形冠军”。要继续运用“二分之一”工作法,完善“基金+标准化厂房”招商举措,围绕主导产业精准延链、补链、强链,确保企业引得来、留得住。要持续深化对德合作,保持与平台机构和合作伙伴的不间断联络,适时组织线上线下招商对接活动,确保实现“三个20”目标。要着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促进三产服务业健康发展。特别是我市经济外向度较高,要密切关注外贸形势变化,用足用好出口退税、财政贴息等政策,鼓励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带来的冲击,多措并举促进经济企稳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