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循环种养铺实脱贫路

本报记者 朱庆安

7月24日,记者在襄城县汾陈乡朱堂村看到,200亩蛋白桑已1米多高,进入收割期,不远处河南撒欢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饲养区的10多个“撒欢猪”“运动场”,有的正在使用,有的则丛生着野菜和青草等待“放牧”。

“饲养区采用的是‘轮牧模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长满野菜和青草的场地在休养两个月后,工作人员就会把‘撒欢猪’转移到这里来活动。”驻朱堂村第一书记关付学说。

关付学是朱堂村人。2017年11月13日,他被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组织部选派到朱堂村任第一书记。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发展起生态循环农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我们选种了蛋白桑,主要用于喂养‘撒欢猪’,提高猪肉的品质。蛋白桑蛋白质含量高,嫩叶可以用来做菜,还可以制成桑叶茶,经济效益比较好。”关付学说。

谈起种养循环利用时,关付学介绍,村里种的蛋白桑当作上好的猪饲料,猪的粪便通过科技手段发酵后成为有机肥,再用到蛋白桑等农作物种植上,有效实现了零排放。

62岁的贫困户张学英抱着一大捆刚刚收割的蛋白桑,撒在“撒欢猪”的“运动场”上。原本一群听着音乐悠闲漫步的健壮的猪闻到食物的气息,争先恐后地跑过来,一边发出兴奋的“哼哼”声,一边大口吃着蛋白桑叶。

“这些猪是放养的,‘伙食’好得很!我们每天将麸皮、玉米、豆粕和蛋白桑叶、包菜、胡萝卜等混合在一起,配成饲料喂它们,天热的时候还往饲料里加西瓜。”张学英笑呵呵地说。

听音乐、吃果蔬、自由生长的“撒欢猪”销路如何呢?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纪德告诉记者,朱堂村饲养的“撒欢猪”存栏量为3500头,年出栏量为3000头,已经形成从农场到餐桌完整的产业链条。平顶山、郑州等地有38家“撒欢猪”包子铺连锁店,从根本上解决了生猪的销售问题。

为何猪的排泄物臭味儿很小?李纪德表示,这与猪吃纯粮草食物、喝经过多层过滤的深层地下水、在室外运动有关系。工作人员每天会把打碎的秸秆铺在猪舍里,第二天再把猪的排泄物和碎秸秆一起清理出来,通过专用的有机肥制造设备进行发酵,就可以打包销售了。

在一个有机肥加工车间,记者发现,地上有一堆正在发酵的有机肥,呈干燥的颗粒状,颜色黑中带黄,没有什么刺鼻的味道。车间一侧堆放着已经制好的成品有机肥。

“发酵好的有机肥很畅销,卖到沿海地区作为鱼虾饲料,每吨价格可达3000元。除了外销外,有机肥还可以施在我们村的农田里,生产出优质的有机小麦、玉米和蔬菜。”陪同的关付学说。

正是该村依托现代化生态农业生产项目调整了种植、饲养结构,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不少村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