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春秋楼

日记情缘

□李俊杰

23岁开始写日记,30多年不间断,180余本日记放满一个书柜,装订成20余个册子。他靠着这些日记,写了几本钧瓷专著,为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钧瓷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就是温剑博。

7月,一个雨后的上午,我在神垕镇的温博钧瓷见到了温剑博。这座避开闹市、园林式的院子里异常幽静,月季、百日红竞相怒放,葡萄挂在木架上,果实累累,紫红相间,圆墩墩的核桃压弯了枝头,像热情好客的主人一样向客人含笑致意。这里假山瀑布,相映成趣;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我和温剑博在古窑址前的休息点坐下,谈起他几十年不间断写日记的故事来。

温剑博1983年从漯河师范毕业,后回神垕教学。他有一个亲戚在国营钧瓷厂负责讲解钧瓷,空闲时他就到厂里去听讲解。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美出理想之表》的书,看后深受启发。当时,他属于文学发烧友,就萌发了写些有关钧瓷的文章。有一天,他忍不住对初恋女友说:“我要写一本钧瓷方面的书。”女友调侃道:“吹的吧!你有那能力?”为了争口气,他就暗下决心非写成不可。他找师傅、找文人、找朋友,讨经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写钧瓷方面的书得有专业知识,还得勤奋好学。有人告诉他一条捷径,记日记,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记下来,等积累够了,也就成功了大半。从此,他除了教学外,今天跑窑口,明天去拜访大师,大家在一起谈的啥、议论的啥,他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坚持了3年,他根据日记中记录的材料,写了一篇《钧瓷突围》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那一天,他兴奋极了。这次成功更使他对记日记和钧瓷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在这时,神垕镇要招一名钧瓷管理干部。他报了名,并把《钧瓷突围》拿给镇领导看。领导一看,立马拍板把他调到了镇里。

在镇里,温剑博抓环境、抓城管,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可他的初心是钧瓷,一有空就往钧瓷厂跑,找熟人聊天儿、搞调研。工作再忙,日记他坚持写,还时不时在报纸上发发文章。他的文章引起了县里主管领导的重视,调他到钧瓷二厂当厂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辞去厂长一职,到省里的文化交流中心工作。在这期间,他向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介绍了禹州的钧瓷,并陪她到禹州为萨马兰奇挑选钧瓷,得到了邓亚萍的高度评价。后来,他到许昌创办了钧瓷文化交流中心。再后来,他干脆回到了神垕,建立了自己的窑口,开始了制瓷、烧瓷,进行钧瓷文化研究。

建立了自己的窑口,对温剑博的钧瓷研究有很大帮助。管的事多了,见的人多了,知道的事也越来越多了,可他的日记还是不停地写。说起他写日记的劲头,一般人学不来。盛夏的中午,在闷热的房间里,他一边擦着汗,一边伏案写日记。数九寒天,他迎着冷风去找师傅们谈话,回来顾不上吃饭马上写日记。夜深人静,人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他还在精心梳理资料,记下有价值的一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憔悴了,却也变富有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日记本,还有他根据日记整理发表的各类文章。他的专著《中国钧瓷宝鉴》《钧艺篇》《钧魂篇》《钧瓷三十品》等,也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好评。

翻看温剑博的日记,一篇一篇像流水账,什么都有,什么都记。钧瓷闲话,大师谈话记录,入窑烧窑,磨浆打泥,开会接待,种菜做饭等,无所不包。只要认真读,就能发现他的日记其实很有看头,既不是纯粹的日记,又不是纯粹的散文,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他的日记有明确的时间、地点,遇到了啥人,发生了啥事,随意写,短小精悍,让人一看便知记的是什么。他的日记又颇具文采,文字优美,能看出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读他的日记还能有所悟。如他在2017年3月7日的日记《王道的感悟》中写道:“直到有一天,国学大师为钧瓷题写‘天人合一’,建议用哲学思维研究钧瓷艺术时,人们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无知;直到有一天,一位国学大师抚摸着钧瓷,喃喃自语这才是大学问时,我想知道那些自诩泰斗、专家的人,还要狂妄下去吗?”这段文字,读来颇有意味,引人深思。

温剑博在古典文学方面的积累也颇为深厚。他在2019年9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追远向善之窑神诸公,昭穆伦序之殿圣堂,长仰祖蕴功德之无量,幸甚!冀在天之灵爽,鉴此虔怀,化损毁于再现,铸梦想于恢宏,裔凭鸿,拳拳报国,掬诚告奠,昭慰列祖列宗,宏祖盛德,永祚钧业,来格来歆。”韩美林看了他写的有关古窑的日记后,评价道:“文笔明白晓畅,且颇具文采。”这离不开温剑博丰富的钧瓷文化知识和古典文化积累。

整个上午,除了听温剑博的讲述外,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他的日记,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直至中午。他纵览钧瓷界,博采古今,他的日记将文采、诗意、哲理相融合,篇篇皆有特色,使我获得钧瓷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