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生经济

“鲲鹏”飞出“许昌速度”

——我市黄河鲲鹏产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魏东雅 通讯员 张廷山

黄河鲲鹏项目落地许昌后,从项目建设到企业成长,再到产业发展,“飞”出了令人惊叹的“许昌速度”。

我市黄河鲲鹏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三快”特点:建设速度快,从项目落地到Huanghe牌产品下线仅用58天,随后用35天完成二期生产线扩建,具备年产服务器30万台、PC机70万台、主板25万片的生产能力。企业成长快,从河南黄河信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信产公司)注册成立,到Huanghe牌鲲鹏服务器和PC机产品进入国家信创目录,用时不到9个月,其中1款服务器和4款PC机已进入国家信创产品目录;截至9月底,该公司已销售和中标销售金额超过3亿元。产业生态发展快,黄河鲲鹏服务器已经在许昌和省内其他省辖市的政务系统、智慧城市、雪亮工程、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诸多行业中应用;配套建设了鲲鹏产业生态的物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与培训中心,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联合成立了(许昌)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在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鲲鹏产业学院,构建了黄河鲲鹏生态体系。

许昌黄河鲲鹏产业为何能如此快速地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和成长?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许昌黄河鲲鹏产业的发展和成长,得益于“拼、新、智、优”四个字。

干部作风突出“拼”。我市专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政委、指挥长的黄河鲲鹏项目建设指挥部,市政府从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建安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市投资公司等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到指挥部。市委、市政府每周召开专题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建设组围绕年底出产品的目标倒排工期,挂作战图,政府工作人员进驻厂区24小时3班倒不间断现场办公。统筹指挥项目建设的市领导积极协调资金,协调组建公司架构、完善制度、成立研发基地;带队到广州、深圳等地争取技术支持与合作,招商引资……

工作机制突出“新”。其一,在市场主体架构上创新。我市探索提出了“民企主导、国资参与、市场运作、政府服务”的工作思路,动员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二,在工作推进模式上创新。我市提出“绑定华为、依靠许继、开放合作”的工作策略,经多次协商争取,华为集团变革性地破除“规避同业竞争”条款,推荐退休人员进入黄河鲲鹏项目,并派遣专门团队驻厂帮扶。许继集团开创性地选派一批懂管理、懂生产、懂技术的中层干部和技术工人加入黄河鲲鹏项目。其三,在产品研发上创新。在市委、市政府的协调和推动下,黄河信产公司先后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深圳微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信息技术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在郑州、深圳、许昌分别成立研发公司,黄河信产公司已具备基于鲲鹏的服务器和PC机主板自主研发能力,公司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正在逐步形成,为黄河鲲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产业发展突出“智”。在产业发展上,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把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在黄河鲲鹏产业的培育方面,我市制定了《许昌市黄河鲲鹏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市将形成年产Huanghe牌鲲鹏服务器80万台、PC机135万台、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各100万台的能力;黄河信产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带动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信创企业;全市信创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Huanghe成为中国著名品牌,黄河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营商环境突出“优”。黄河鲲鹏项目建设涉及发改、规划、土地、消防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安区、许继集团等多个部门、企业和有关县(市、区),我市有关部门在确保合规合法的前提下,高效办理相关手续,使该项目以最快速度建成投产。许昌创造性地开展“四个一百”专项行动,按照“解难题、增信心、促发展、建机制”的要求,全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仅2020年上半年就为企业办结问题919件,帮助一大批企业渡过难关。面对年初企业复工复产难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4个方面18条政策给予支持,把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四个一百”专项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3月初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