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首山附近的北姚社区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让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20万元;
麦岭镇欧营村的麒麟西瓜瓜皮薄汁水多,清甜可口,远销北京、武汉等地;
颍阳镇盛寨村金银花产业扶贫基地上吸纳了本村及周边乡村13名贫困人员务工……
眼下,襄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冲锋在前,迎难而上,奏响脱贫攻坚“奋进曲”,不断把各项扶贫措施落地生根。
紫云镇雷洞村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村民开农家乐、经营采摘果园、办民宿,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以前哪会想到在家看看车、扫扫地、浇浇花就能挣钱呢,镇里说俺这是以老房入股,俺现在也是股东了!”民宿“老石匠之家”的房屋主人王黑孩自豪地说。
在襄城县像雷洞村这样的“明星村”还有很多。湛北乡北姚社区通过开发首山旅游资源、举办油菜花节、樱桃采摘游,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断增加。
52岁的陈彩红在首山半山腰的一棵大树下摆了一个杂货摊子。“我在山上摆摊儿20多年,生意越来越好。”她说,“现在每到周末,我一天的销售额就有近千元,一个月能赚1万多元呢!”
今年以来,襄城县下发《襄城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襄城县脱贫攻坚2020年减贫实施方案》《襄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兜底保障实施细则》等文件材料,进一步厘清脱贫攻坚工作的攻坚重点、工作思路和措施保障,有效调动了广大扶贫干部的工作热情。
在实施中,他们下足“绣花功夫”,强化政策落实,夯实产业基础,突出稳定增收,做好兜底保障,不断提升帮扶水平,探索出了一条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精准脱贫新路。目前,全县共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120万元,开工项目301个,组织1819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2728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襄城县老年养护院是在原有建筑物基础上改建而成,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公建民营性医养结合机构,内设医疗区、康复区、养老服务区、营养膳食区、娱乐休闲区,为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助医、助行、助浴、助餐等专业化的服务。目前,该养护院入住特殊助养人员60人,医养结合人员11人,精神患者入院7人。
在颍阳镇牛庄村,荣仙果蔬种植产业扶贫基地采用“家庭农场+村集体+农户”模式,把果林种植与村集体经济发展、企业带贫等结合起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在,我流转土地200多亩,种有突尼斯软籽石榴、特色红薯、黑松等,不仅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勤劳致富,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返乡创业人才、荣仙果蔬种植产业扶贫基地负责人李福升说。
在一系列机制的引领、推动下,扶贫一线成了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广大干部带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愈战愈勇,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选准了路,就不怕路远。全县党员干部将牢记使命、众志成城,持续探索新方法、新举措、新路径,在脱贫攻坚路上砥砺奋进,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