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铸就文明之城的精气神

——许昌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连冠”之启示篇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利辉 张铮

从2001年开始创建之路,到2015年摘下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再到如今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连冠”,许昌19年来的艰苦努力、不懈追求和励精图治,是探索转型升级中的砥砺奋进,是民生推动文明、文明反哺民生的生动实践,更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提升幸福指数的“接力赛”“持久战”。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许昌的追梦之旅,有艰辛汗水,有真情回报,更有一个中原城市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的成功做法,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启示一:历届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创建

“早晨刚进的菠菜,放心买吧,你看菜多水灵!你不再来点儿蒜黄?很新鲜的……”在市区毓秀农贸市场,看着来来往往的买菜人,经营户张四伟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忙着给顾客称菜。

整个毓秀农贸市场分为蔬菜区、水果区、肉类区、水产区、调味品区等不同的功能区,挂着醒目的提示牌,让买菜的市民一目了然。

“过去,这里菜叶、垃圾乱堆,是出了名的‘脏乱差’;现在好了,菜品、肉制品摆放有序,环境也好了,蔬菜既新鲜又便宜,买东西可方便啦!”家住毓秀路的市民赵晓娟说。

“过去进农贸市场要踮着脚走路,现在穿白裤子、白鞋子进去买菜,都不会脏。”家住附近恒达·东方米兰小区的市民李丽说,“在这里购物就像逛超市。”

农贸市场是市民“菜篮子”供应的重要场所,直接关系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毓秀农贸市场之变,是我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发挥攻坚克难的精神,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统领各项创建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创建,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文明城市创建之路,让全国文明城市品牌越擦越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压实责任密切协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这是市委书记胡五岳在调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时指出的工作方向。

“要不忘创建为民的初心,牢记为民创建的使命,高标准做好今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这是市长史根治开展调研时提出的明确要求。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压实责任,严格奖惩,确保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向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城市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制度的支撑。

许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各地各单位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创文机构,建立了上下一致、左右协同的创建领导体制。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市推行决策、激励、推进、宣教、监督等科学机制,真正实现创建由集中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使创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多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一路高歌,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创建理念深深融入全市人民的精神血脉,众志成城追逐文明城市梦想,让文明之花在莲城大地绚烂绽放。

启示二:把“实干”作为最管用的一招,形成全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大合唱”“大格局”

11月24日,记者走进许继花园小区,这里社区托老站、体育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生活+微课堂、社区党校一应俱全。

许继社区运用有解思维,协调许继集团将价值2100万元的建设用地免费提供给群众,筹集资金580万元,新建了16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按照“五室一厅三站一校”的标准,对社区阵地进行功能化升级,分室外活动、便民服务、政务服务、休闲娱乐、党建活动、居民创新、智慧养老等七大功能区,社区软硬件设施实现了质的提升。

“老百姓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就给他们什么服务,老百姓感觉幸福,我们的工作就干得越干越有劲。”许继社区党支部书记范学政说,文明社区建设让群众的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一体化办理和一揽子解决,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文明城市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送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使劲出力,形成了全社会共创共享的浓厚氛围。

从机关到基层,从社区到农村,各级各部门多方联动,干部群众上下一心,集结成创建的强大动能。

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市民乐此不疲地扮演着主角:餐桌上,将“吃多少点多少”“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等文明口号常挂在嘴边;“爱心送考”,广大出租车公司、驾校、机关单位和私家车主争先恐后为高考学子奉献爱心……

遍布大街小巷的“小红帽”,把文明细节做到了极致,成为全市文明创建的一张靓丽“名片”。维护交通秩序、清洁城乡环境、帮扶贫困群众、守望邻里关系……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传承着文明新风,不断提升着城市的精神海拔。

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无数社区干部和基层工作者用自己的“汗水指数”,换来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打牢了文明创建活动的“桩脚”。

11月25日一大早,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文惠社区党委书记张瑞敏就开始忙碌了。他每天到居民家中走访,了解居民的诉求,有时候还会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琐事。

张瑞敏告诉记者,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他们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的“三百走访”活动,通过逐户走访、调查摸底,收集群众的诉求,普及文明知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深化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把创建过程变成全体市民参与的生动实践,许昌才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文明创建工作中常创常新,在全国保持先进优势,迸发创建活力。在没有终点的文明创建路上,许昌将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创文办常务副主任刘少林表示。

启示三:以创建惠民为宗旨,让城市更美丽、社会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在市区白庙后街,道路两侧都是排列整齐的摊位。一条黄线把道牙上的路面一分为二,不论是摆满蔬菜、鲜肉的摊位,还是满载红薯、山药的三轮车,都整整齐齐地排在黄线以内,顾客在黄线外购物,市场井然有序,道路畅通无阻。

而昔日的白庙后街摊位乱摆乱放、交通堵塞等问题突出,地面一片狼藉。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城市管理部门为市场重新设定了摊位标线,把摊点设定在盲道以内,并要求商贩们要做到摊走地净,活了市场,美了市容,顺了民心。

这样喜人的改变,在我市随处可见。

“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垃圾场,每到夏天,臭气熏天。”家住利民路附近的李水江指着今年新改建的健身广场说,“现在困扰我们10多年的烦心事总算被清除了。”

利民路这片区域原本是老旧办公楼,拆迁后留下的建筑垃圾不仅有碍观瞻,而且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今年年初,我市将这里建成了健身停车综合广场,规划停车位383个,新建了篮球场,添置了各种健身器材。

2018年以来,全市开展“四改一增”工程,即改造老庭院、老厂院、老市场、老街道和增加停车位,对中心城区88条老街道进行改造提升,包括魏都区41条、建安区1条、市本级46条,彻底解决老街道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等问题。目前,88条老街道已全部完成改造提升。

一个个“文明的细节”,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促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走在鹿鸣湖体育公园,流水潺潺。这里共建成了总长3.8公里的环湖健康步道,沿湖多功能运动场20个,儿童游乐场、门球场、足球场各1处,健身路径3条,前来锻炼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

据统计,许昌市财政每年投入民生领域资金上百亿元,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让城市发展有速度、有温度。在今年发布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中,许昌城市宜居度位居全省首位,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19年的创建历程,许昌汇聚民智、积聚民力、克难攻坚、屡创佳绩,不仅仅是赢得了一块块“奖牌”,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经济的更大发展、居住环境的更大改善、市民素质的更大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更大提升。文明创建活动融入了城市“血脉”、融入了市民生活,成为共建共享的自觉行动,推动城市实现了从外在面貌到精神气质的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