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新闻

“无废城市”建设:让莲城更宜居

(上接第一版)打造清洁“无废乡村”、培育“无废产业”经济活力、实现城市固废智慧管理、彰显“无废文化”魅力等8项重点任务,突出打造“无废产城”制度链、“无废乡村”生态链、“无废经济”发展链、“无废文化”传承链四大“无废”亮点;借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谋划实施重大项目63个,从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引入德国欧绿保、德国百菲萨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项目落地许昌,为“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增添动力和后劲。

经过一年多的全力推动,目前,我市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利用经验丰富,基础优势明显。“目前,我市的建筑垃圾主要用于生产复合砖,该项技术由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开发。在该公司,建筑垃圾通过粉碎、碾压、成型后,生产成不同型号的复合砖。这样不但节约资源、减少垃圾量,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不产生污水和烟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董常乐介绍道。

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我市印发了《许昌市2020年推进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禹州市成功创建为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区。同时,我市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全程监控建筑固废清运处理,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另外,我市“无废生活”体系也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安全处置工作也取了显著成绩,修订了《许昌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和“政府主导,办事处、社区、物业负责监管实施”两种运行模式,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城区全部公共机构和学校、187个试点小区、15.24万户居民户,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建成日处理225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仅满足了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需要,还为全市稳定供热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及管理水平,我市将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筑垃圾运输监管平台、污泥全流程管理平台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固废智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这项工作已于今年年初启动,经多次调查论证,多部门反复研究讨论,项目方案已形成,预计明年年初可完成固废智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总体框架建设。

“试点工作将于明年3月结束,试点结束后,‘无废城市’建设将在我市全面推开。相信随‘无废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无废’许昌,未来可期!”董常乐表示。

“小车”不倒,水才常在!

(上接第一版)

“杨水才被毛主席誉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艰苦年代,他带领群众挖塘治岗、开荒种树、建校办学,让我们水道杨群众有饭吃、有水用、有学上。可他自己,却在54年前的今天趴在案上再也没能起来。”岳建智说,“当年水才书记带领我们挖塘治岗,为找水源耗尽心血。今天村里打深井200多眼,种庄稼旱涝保收,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我们再也不用愁了。”

“这些年美丽乡村建设也搞得红红火火,修建了学校和村文化大院,还建起了漂漂亮亮的文化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家家户户改造了厕所、用上了天然气,我觉得村里生活环境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往事缠人,岳建智老人的深情诉说,让在场的干部群众触景生情、无限感慨。

“村‘两委’干部把‘水才精神’当作传家宝,一任接着一任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一年一个新台阶,今年俺村人均收入预计超过2万元。如今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全村光轿车、卡车就有500多辆。 ”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文书贺胜利自豪地说,“每天晚上村民们都开着小车回来,村里出现了停车难。呵呵,我们现在正在建设停车场。”

“老书记,我当选咱村村支书,要以您为榜样,亲民为民,不负众望,多为老百姓谋福利。”年轻的村主任岳小嘎信心满满。老书记杨水才曾提到要把水道杨建成“桃花岗”“柿树沟”“花椒寨”“苹果园”。如今,这些设想正在变为现实。水道杨村党群服务中心向北,在原来的一处荒沟里栽种的柿子树,已经开始挂果。村西岗地栽种的130亩桃树、村东岗地栽种的几十亩樱桃都已结果,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人来采摘。

“两岗夹一洼的水道杨,今日变成了花果园,到处都是‘摇钱树’,村民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青年党员杨鹏激动地说,“俺家流转150亩土地建成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园里的桃、杏、核桃、有机蔬菜今年都获得了好收成,卖上了好价钱。明年我想再流转200亩,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现在村里新建的石磨坊产品供不应求,现代化的万头养猪场里7000头春节前可以出栏。下一步,我们要围绕乡村振兴下功夫,在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上做文章,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岳小嘎对记者说,“‘水才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永远鞭策着、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乡村巨变,水才故里美丽嬗变的原动力在哪里?

面对记者的提问,桂村乡乡长王建民说:“‘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杨水才的名言。水才同志走了,他的‘小车’精神没有倒。我们桂村乡广大干部群众接过‘小车’继续推,一直推了50多年,也正是这一精神的传承,水才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岗岭作证,松柏如诉。水才故里,朝霞满天。

在水道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幅秀丽的乡村图画:村容整洁、楼房林立、村民安居、市场繁荣。

在桂村乡,乡里把弘扬水才精神与开拓创新紧密结合,引导教育群众把脱贫致富的热望融入发展经济、振兴桂村的实践中。而今,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振兴迈开大步。

在建安区,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区乡村产业蓬勃兴起,乡村振兴步子越走越快,在许昌高质量发展中探索新路径、打造新样板,持续走在前列……

“接过小车向前推”。 半个多世纪时光荏苒,“水才精神”历久弥新。今天的建安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了乡村之秀美、生态之文明,呈现了一幅人水和谐、物质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杨水才在纸上没有写完的进一步建设水道杨计划,正在由他的乡亲们写在家乡大地上。在“水才精神”的鼓舞下,许昌大地一代又一代“杨水才式”的党员接过他的“小车”,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敢“冒”敢闯,最早把“小车”变成了小四轮,小四轮变成了大卡车,大卡车变成了小轿车,致富的路越走越宽广,致富的步子越迈越坚实……

建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俊洲告诉记者,如今,许昌人在学杨水才,学那种“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的精神,全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小车倒下,杨水才扶起向前推;杨水才倒下了,成千上万的许昌热血儿女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巨轮继续向前。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车轮滚滚永向前的一幅幅辽阔动人新画卷……

“小车”不倒,水才精神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