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贾新友“搬家记”

改造前的建安粮苑大门 黄增瑞 摄

改造后的建安粮苑大门 黄增瑞 摄

开栏的话

为全面回顾“十三五”发展成就、科学擘画“十四五”发展蓝图,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激情,凝聚起奋进新时代、起航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十三五 你我这样走过》专栏报道,围绕群众生活变化、企业发展、城市变迁、脱贫致富等主题,以小话题引出大政策,以小故事呈现大发展,以小变化折射大改革,反映各行各业发生的喜人变化和人民群众激昂奋进的精神状态。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杨红卫 冯子建

12月12日傍晚,在魏都区灞陵街道办事处延中小区,居民贾新友来到楼下的彩色U形漫步道上,悠闲地踱着步子。

“啥时候又搬回来了,老贾?”老邻居李铁娟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还是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好啊!街坊邻居都知根知底的,有个啥事,大家还能相互搭把手。”贾新友回答道。

其实,“老房子情结”只是老贾“回归”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延中小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71岁的贾新友是延中小区的“资深”居民,也是该小区20多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23年来,他一共搬了3次家。

老贾第一次搬家,是在1998年。

那一年9月,在619户居民的热切期盼中,经过两年多建设,作为我市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延中小区建成投用。随后,贾新友搬进里外一新的小区,住上梦寐以求的新楼房。

据了解,延中小区所在地,曾经是孙庄、吴庄等村庄的菜地,种植菠菜、黄瓜等,也是市区居民的“菜篮子”基地。1996年,该地块被政府依法征用,批准建设经济适用房,两年之后建成投用。后来,相继建成二期、三期,陆续有人住了进来,最多时有1200多户。

贾新友回忆说,1998年之前,他在灞陵路附近居住,住的是自家盖的平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子渗水较为严重,再加上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十分不便。于是,他就下定决心买房。

“那时候,和市区其他小区相比,延中小区房价还算便宜的,每平方米四五百元,楼层好的600多元,买个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也得花五六万元。”贾新友说,当时他在市区一家企业上班,每月工资500多元,他拿出了全部积蓄,又找亲戚朋友借钱,才买上了房子。

贾新友告诉记者,1998年前后,延中小区是延安路附近唯一的高层住宅小区,六层崭新楼房,乳白色的外墙,优美的环境,惹得周边居民羡慕不已,很多居民进出小区时,也是满脸自豪。

后来,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扩大,高层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延中小区附近竞相涌现。慢慢地,昔日高大上的新小区,逐渐成了脏乱差的老庭院。

“前几年,路灯不亮,路面不平,楼房墙皮脱落,电线、蜘蛛网密布,小区卫生脏乱差,还没有物业进行管理,电动车、自行车等时常丢失,居民意见很大。”贾新友说,经过再三考虑,2018年,他决定第二次搬家,离开延中小区,搬到东城区儿子家中居住。

让贾新友没想到的是,当年年底,我市抓住被列入全国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的契机,开始提升改造包括延中小区在内的首批58个老旧小区,“四改一增”的序幕从此拉开。按照居民自筹、社会捐助、政府奖补等多方出资的原则,延中小区在道路、管网、绿化、健身器材、停车设施、电子监控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着力为居民营造管理规范有序、居住安全舒适、卫生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贾新友的第三次搬家,就发生在延中小区“脱胎换骨”之后。前不久,他回延中小区拜访老友,看到经过提升改造后的延中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绿化环境赏心悦目,“面子”越扮越靓,“里子”越做越实,他当即决定从儿子家搬回来。

“不买房不搬家,老房就地变‘新房’,俺咋不打心眼儿欢喜呢?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啊!”贾新友高兴地说。

老贾一番掏心窝子的话语,说出了延中小区居民的共同心声。为此,一名爱好书法的居民,专门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小区大门两侧:“四改一增温暖居民心 万里春风铺满神州路”。

◆我市在准确把握上级部门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新政策、新理念、新方法基础上,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改造政策,围绕群众需求制订改造标准,采取“一小区一方案方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围绕道路、排水、供电、供气、绿化、照明、围墙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确保“全民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

◆全面落实以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属地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协调机制,根据业主意愿,选定小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老旧小区“不但建好,更要管好”,着力打造“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整洁的居住环境、有配套的公共服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有和谐的邻里关系”的品质宜居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