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抵达哈密市巴里坤县近一年来,许昌市新一批援疆支教团队 以热情和奉献,演绎出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援疆故事——

从颍河之畔到天山脚下

本报记者 许廷合

从教38载,魏中甫没有想过,自己的讲台会安在一个完全陌生而遥远的城市。

今年4月,为响应教育援疆的号召,他毅然从长葛市第二十二初级中学,来到远在2500公里外的巴里坤县第二中学。“快退休了还能为边疆教育贡献一分力量,真是幸运。”12月13日,今年57岁的魏中甫在电话中对记者说,“付出原本就是教师的职责,而在这里额外的收获却更多。”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既是民生之基,又是发展的根本。自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筑基工程”,不断拓展教育援疆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有力助推受援地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20年4月2日,魏中甫与其他5名援疆教师一起,背负着父老乡亲的希望,怀着奉献边疆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抵达了广袤、宁静的祖国西部——新疆巴里坤,开始为期3年的教育援疆之旅。从中原腹地来到巴里坤县第二中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把“舍家报国、忠诚担当”的铮铮誓言深深地印刻在天山脚下,以辛勤和汗水展现了许昌教育人的奉献情怀和别样风采。

舍家报国 勇闯“三关”秉初心

援疆是一种奉献,援疆是一种责任,援疆更是一种追求。

巴里坤县第二中学是河南省全资援建的九年一贯制民汉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03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08人,包括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柯尔克孜族六个民族。魏中甫等6位援疆教师的到来,解决了师资匮乏的首要难题。

“来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这三问是我和老师们经常在一起探讨的话题。”作为许昌援疆教师团队领队,吴红军曾是上一批许昌援疆队员,此次已是他第二次赴疆支教,“但对每一名初次来到这里的队员来说,要想答好这三问,也都需要面临最基础的‘三关’考验。”

“首先是气候关和饮食关,气候包括干旱和冬天特别寒冷,饮食上就是要适应馕等面食和牛羊肉。”吴红军介绍,巴里坤的冷在新疆出名,尤其是11、12月份,这里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左右,每天早上上班,即使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保暖裤,出门不到5分钟,手套、帽子上都布满了白白的冰花。

此外,巴里坤肉食居多,蔬菜相对少,加之这里的时差比内地晚两个小时,老师们初到这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肠胃不适,雷尼替丁、诺氟沙星、健胃消食片等药物也成了大家的必备品。

“自然环境的难关,咬咬牙也能适应,最难的还是对亲人的思念。”来自市建设路小学的张金锋说,一边是与巴里坤这个第二故乡的不断融入,而另一边却是与家乡故土的疏远。特别是在晚上和节假日的时候,这份思乡之苦就越发浓烈,也更体会到“一人援疆,全家援疆”的道理,“我们只有在这里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苦干三年,只有拿出我们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支持和付出,才能对得起组织的嘱托。”

援疆之路,使命光荣却富有挑战。在这里,他们迎难而上,苦中作乐,把“三关”挑战化作动力,在潜心钻研教材、教法之余,有人拿起毛笔学书法,有人拿起相机学摄影,也有人把思念化作文字,写进一篇篇对外发表的作品中……

“现在,大家的援疆工作渐入佳境。”新疆巴里坤县委副书记、许昌援疆工作队领队宋颖钊说,教师们这份赤诚炽热的激情,也正化作火种,播洒在新疆的热土上。

不辱使命 忘我奉献见担当

屋里开着暖气,室温二十多摄氏度;室外温度,白天最高温度也就是零下十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气候条件,对每天步行上下班的援疆教师来说,穿换衣服就成了一个令人发愁的问题。

“我们宿舍离学校有近三公里的路程,步行大约需要30分钟。在这严寒的天气里,到办公室后,上半身把外罩脱了就行,可下半身没法脱,实在热得难受;可要是穿薄了,路上就冻得受不了。”来自市建设路小学的援疆教师仝立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家就买来过膝的棉大衣,长款的护膝、围巾、手套,路上用来保暖,回到屋里又方便脱下,就这样每天坚持奔走在天山脚下,而且总是先于本地教师到校。“我们来新疆支教,就是来奉献的,不能让‘许昌教师’这个称号失色。”仝立说道。

来自市示范区实验学校的司保泓,今年54岁,是许昌市骨干教师、许昌市师德标兵。在任教之余,他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和老师们一起探讨新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全部倾囊相授,由他指导的青年教师李小刚,不久前在巴里坤县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孟小伟援疆前是长葛市佛耳湖镇中心学校副校长,也是2012年度许昌市名校长。来到巴里坤后,他放下所有荣誉,给自己归零,重新回到教学一线。他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学生身上,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学生。为了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他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或许这里条件不是很好,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光,就是我在这里坚持的动力。”孟小伟郑重地说。

为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学,许昌支教团队主动参与学校“传帮带”工程,多次上公开课、观摩课,真诚地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目前,6名教师在学校安排下,共结成6个“师徒对子”,不仅为当地教育输送了新鲜血液,还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团队。

大漠风沙,遮不断激情援疆路;巍峨天山,阻不了援疆人真情融入。负责该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魏莹动情地说:“河南老师的思想觉悟很高,敢担当,业务能力很强,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河南老师的课也很受娃们喜欢,给我们二中的教师做出了榜样。”

真情融入 亲如一家共奋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9月27日下午,市建设路小学多媒体会议室里歌声悠扬,由该校与巴里坤县第二中学联合开展的“喜迎国庆,欢度中秋,民族团结一家亲”线上联谊活动正火热进行。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之举,也是雄壮的伟大乐章。作为一名普通的援疆人,我认为援疆不能只局限在教学工作,更要在促进两地多元交流交往交融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不负‘使者’身份。”对于两地的交流互动,吴红军这样表述着自己的心声。

据介绍,为发挥文化凝聚作用,构建共有精神家园,许昌支教团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开展传统节日主题班会、录制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微课、开办传统文化大讲堂等,以实际行动增强受援地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为进一步加大许昌与巴里坤县的交流力度,许昌支教团队积极牵线搭桥,由两地共同开展的“一封信一座桥一方案”“大手拉小手”“书信手拉手”“与新疆伙伴共迎双节”等结对交流活动,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两地青少年的情感和友谊,而且搭建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也为两地学校的后续合作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在巴里坤县第二中学,许昌支教老师团队专业的素养、澎湃的激情、无私的奉献,如一股清新的风,吹遍了这所边陲校园的每一处角落,也吹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该校八(6)班班主任阿迪拉说:“河南老师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家长们也经常在班级微信群里表达感谢之情。”

今年中秋节,为了缓解支教老师的思乡之苦,校方特意为援疆教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谊活动。当看到学生们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说着“河南老师,我喜欢你”“河南老师,您辛苦了”“河南老师,我们爱你”时,这支“铁军”更是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来之前我就有心理准备,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绝不后悔。”采访中,魏中甫即兴赋诗:“告别亲朋到远方,挥洒汗水育栋梁。写满天山都是爱, 援疆路上谱华章。”

“虽然远离家乡,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吴红军说,“在这里,我们能时刻感受到组织的关怀、驻地的厚待、亲人的关爱、后方的支援,我们也会好好珍惜剩下的时光,为巴里坤的教育事业奉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天山脚下,瓜果清香、牧歌悠扬,许昌援疆支教团队正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的“边塞曲”,留下援疆人诉不完、道不尽的家国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