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今日魏都

绘就文明实践新画卷

——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综述

如今在魏都区,各项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图为冬至当天,文峰街道办事处新许社区的志愿者将热气腾腾的饺子送给辖区老人。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付家宝

紧贴民心的志愿服务活动、“订单式”类别化的帮扶、功能齐全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自被纳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以来,魏都区立足实际,通过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形式手段,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今在魏都区,各项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魏都,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在百姓心中悄悄发芽、开花、结果,展现出一幅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卷,文明实践新风在魏都大地徐徐吹拂,浸润百姓生活。

科学谋划,绘就文明实践“施工图”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一项民心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群众关注度高。魏都区精心谋划,协同发力,合力做好这篇大文章——

在阵地建设方面,本着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的原则,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总投资约300万元,建设“一堂、一馆、一基地、五中心”。其中,“一堂”是新时代文明大讲堂,“一馆”是崇德馆,“一基地”是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五中心”分别是志愿服务中心、戏曲交流中心、舞蹈培训中心、音乐教育中心、书画传播中心。同时,全区13个街道办事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5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区已初步建成机构健全、队伍齐全、运行顺畅、内容丰富、活动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形成了沉底到边的全区域组织体系。

在健全工作机制上,魏都区制订了《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构建了“1366N”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1”是以学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3”是建立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街道办事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组织架构;“66”是建设“六大服务平台”,突出“六种实践形式”;“N”是组建N支志愿服务队。魏都区在全区构建 “区委统一领导,中心统筹调度,部门协同配合,街道办事处、社区推进落实”责任体制,确保工作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到位。

在平台建设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魏都区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探索打造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法律服务 “六大平台”;突出组织体系全域化、文明实践活动精准化、志愿服务项目化、活动任务主体化、创新手段科技化“五化”标准,吸引社会志愿服务力量,长期举办各种文明实践活动。

创新形式,激发文明实践内生动力

每天早晨, 200多名环卫工人、贫困群众、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困难群体可到位于市区劳动路的魏都区圆梦爱心粥志愿服务中心免费享用早餐;每周三下午及周四晚上,群众可到“文化魏都”公益剧场免费看戏、听相声,该公益剧场已开办170余场,进基层演出50多场,参与演出的志愿者近千人,受益群众万余人;每逢周末,小朋友们可以到许昌市少儿图书馆免费听“糖豆妈妈”讲故事,来自魏都区教育系统的各位专家、人才,每周为小读者奉上一节故事课,宣讲传统文化,受到超过10000人次小读者的热烈欢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全民参与的各类活动,奏响了文明实践“交响曲”……

激发文明实践内生动力,需要在创新实践形式上下功夫。为此,魏都区坚持拓展特色化项目,创新实践形式。

据了解,针对群众需求,魏都区探索了“讲、评、帮、乐、庆、创”六种实践形式,开展了以“理论实践进万家、党的政策暖万家、主流价值融万家、先进文化乐万家、文明新风传万家、法律法规保万家”等“六进万家”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

“讲”,即通过整合社区党校、家长学校、道德讲堂设立新时代文明大讲堂,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讲座。全区党建、法律、健康等宣讲队伍先后宣讲200余场次,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

“评”,即在全区广泛开展魏都好人、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优秀党员、最佳职工等一系列“最美魏都人”评选,大范围选树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

“帮”,即以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开展“善行魏都·邻里守望”、雷锋志愿服务月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上千场,参加群众近百万人次。

“乐”,即发挥该区文艺专业人才较多、文化志愿者众多的优势,创作一批接地气正能量的文艺节目。

“庆”,即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注重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聚焦特色节日庆祝活动,推动“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发展,指导全区170余个基层文艺志愿团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892场,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

“创”,即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社区创建。

依托优势资源,突出本地特色,结合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魏都区依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思路,通过种种创新举措,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风送到基层,并得到群众认可。

以民为本,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谢谢你们对我家的帮助……”12月21日上午,南关街道办事处大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上演了温情的一幕。辖区贫困户周华收到志愿者送来的过冬物资,不停说着感谢的话语。

“我们辖区老旧庭院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居民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很大。”大同社区党支部书记宋改清告诉记者,为更好服务群众,该社区通过全面整合辖区内党员、社工及社会组织等力量,以“双向认领”的方式,向居民提供常态化、精准化的志愿服务。

据了解,大同社区将辖区内注册的500余名志愿者进行归类,推出了医疗义诊、爱心帮扶、邻里互助等14个志愿服务项目,并印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辖区居民手中。同时,该社区依托网格走访、社区微信群等方式,在社情民意的收集上下功夫,通过对接居民需求招募志愿者,让居民能够享受“订单式”志愿服务。目前,“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该社区蔚然成风。

“借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的契机,我们将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吹遍社区的每个角落。”宋改清信心满满地说。

这只是魏都区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剪影。新时代文明实践重在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志愿者,主要活动形式是志愿服务。魏都区坚持“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围绕“1366N”工作体系,建立完善了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激励回馈机制等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同时,魏都区统筹各方资源,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文明实践,逐渐形成了以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党员力量和群众互助力量为主体的工作格局。魏都区通过健全区、街道办事处、社区三级队伍体系,组建魏都区理论宣讲支队等15支志愿服务支队;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辖区基层党员干部、道德模范、魏都好人、文化能人、“五老”人员等为骨干,成立256支扎根本土的文明实践志愿队伍。截至目前,魏都区建有志愿服务站点126个,注册志愿者12.88万人,发布项目14175个,服务时长累计达196万小时。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只有坚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共建共享,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魏都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下一步,魏都区将以‘打造魏都特色品牌,努力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不断丰富实践内容,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度,努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成为群众身边的‘精神加油站’,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魏都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