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县域新闻

襄城县:画好城市基层党建“同心圆”

本报讯(记者 武芳 通讯员 吴贝贝)“几年前,我们小区的路灯像萤火虫一样,晚上根本看不清路;垃圾池旁边都是烂泥巴,要踮着脚走过去;小区没有大门,送快递的和来走亲戚的经常找不到小区……后来,小区成立了党支部,给居民办了很多实事,我们有了主心骨,小区也得到了真正的管理,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现在住得舒心又安全。”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家住襄城县首山御苑小区的吕凤萍高兴地说。

近年来,襄城县全面推动社区、驻区单位、行业系统及各领域党组织区域融合、互联互动,探索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画出了城市基层党建最大“同心圆”。

下好“先手棋”,健全机制促进联建。该县探索建立了“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制度,强化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的共驻共建责任体系,推动社区党组织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签订共建协议,鼓励干部交叉任职、人才结对培养,确保乡(镇、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最大化统筹、区域化集聚;坚持“有利于群众集中、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综合利用”的原则,按照“一有七中心”标准,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谋划上级下派、特岗聘用等多种方式,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并纳入全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严格落实城市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年12万元的标准,加大社区工作人员报酬津贴保障力度。

构筑“磁力场”,创新载体增加活力。该县以网格为依托,整合社区资源,配备骨干工作人员,鼓励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小组组长和有较高威望的退休党员等担任网格长、网格员,实现群众诉求在网格内回应、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化解,使管理触角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鼓励各社区建立微信群和公众号,向社区居民推送服务信息、工作动态;探索“网格+网络”,运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动员党员把线下教育与线上交流结合起来,以党建工作智能化提升服务的有效性;注重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或指导下,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将与社区治理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引入社区。

建设“大家庭”,瞄准需求精准服务。襄城县社区党组织围绕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元化需要,通过“一征三议两公开”,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建立公共需求、家庭需求、个人需求的社区需求清单,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城市“大家庭”的温暖;探索发动驻区单位及党员群众开展“惠民生、优环境、提品质”行动,积极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和谐社区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等,探索实施县域烟花爆竹“双禁”、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着力建设和谐、幸福、魅力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