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娟 通讯员 李同善 李丽萍
核心提示
良法善治引领美好生活,多元解纷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建安区人民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诉源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1月份至今,该法院共受理民商事案件5424起,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等非诉方式化解纠纷2199起,成功调解1433起,矛盾纠纷诉前化解率65.16%;全院收案同比下降8.28%,多年来首次实现收案数止增转降,案多人少的矛盾也得到一定的缓解。
■司法服务“走出去”
在建安区魏庄北街17号,有一个地方,名叫建安区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这里实行窗口化服务,公安交警、人民调解、保险行业调解、司法鉴定、法院立案等窗口依次排开,可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无缝衔接服务,实现交通事故快处快赔。
建安区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是建安区“1+5+X”诉调对接工作体系中的其中一个。近年来,建安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争取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将多元解纷网络循序延伸覆盖,以源头预防和非诉化解为核心,以诉调对接平台为支点,着力构建“1+5+X”诉调对接工作体系。
何为“1+5+X”?“1”即“1个中心”,在建安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诉调对接中心,作为诉讼与非诉讼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培训指导、案件分流委托、流程对接等工作。
“5”即“5个工作站”,在该法院5个基层法庭设立诉调对接工作站,依托乡(镇、街道办事处)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诉前调解。
“X”即设立多个行业调解组织。根据纠纷类型和特点,该法院先后建成了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金融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派驻审判团队,融合调解力量,多元、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仅金融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通过诉讼程序处理纠纷395起,涉案金额8.12亿元;诉前、诉中调解,执行和解,盘活资金1.4亿元。
■调解资源“引进来”
62岁的王法秀家住建安区邓庄乡,是一名人民调解员。12月21日8时,他准时来到建安区人民法院枪杆刘法庭诉调对接站,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请进来’,按照专业化、集成化、一体化的思路,把各类社会调解资源汇聚到由法院主导形成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该院副院长刘永法说。
今年6月,经建安区委政法委研究,建安区法学会通过公开报名、统一考试、考核等程序,在不同行业招聘具有专业调解能力的专职调解员15人,派驻区诉调对接中心开展工作。王法秀便是其中之一。
同时,建安区人民法院一方面聘请许昌学院法学专家,许昌市银行业协会、许昌市保险业协会资深专业骨干,以及公安交警等20余人,常驻金融纠纷、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作专业调解;另一方面,加强与区司法局协调联动,充分利用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工作者等资源,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
朱培是许都农商银行资产保全部副总经理,也是建安区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常驻该区金融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已调解成功金融纠纷64起,涉案金额10081万元。“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司法界流传的‘金融案件不可调解’的神话。”朱培直言。
■“分调裁审”“加速度”
“针对涌进法院的各类矛盾纠纷,我们积极探索‘分调裁审’(即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机制改革,大力推行‘多元调解+速裁’一站式解纷模式,促纠纷化解提质增效。”建安区人民法院院长吴涛说。
对于诉前同意调解的案件和党委政府指派、信访或其他相关部门委托的各类纠纷,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及时分流至诉调对接中心,由其委派相衔接的行业调解组织及诉调对接工作站进行诉前调解。
调解成功的案件,由法官严格把关,根据申请依法适用司法确认程序,确保调解协议的强制力和执行力。调解不成功的,由专职调解员对案件调解中的无争议事实和证据进行确认和固定,转为正式立案,视案件情况再次进行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
在该法院,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交给速裁团队快审;疑难复杂案件则交由院长、庭长带领的团队精审,确保案件质效。据统计,今年以来,该法院速裁团队共结案1459起,速裁结案数占全院结案总数的32.61%。
■线上线下“联动化”
“姜老师,调解书我已经收到了,太感谢你了……”今年8月13日,建安区五女店诉调对接站调解员姜日平接到远在山东青岛的李女士打来的电话。电话中,李女士对姜日平再三表示感谢。
李女士现年30岁,家住建安区五女店镇。今年7月,李女士一纸诉状递至建安区人民法院,要求与丁某解除婚姻关系。受理此案后,该法院当即委派五女店诉调对接工作站先行调解。负责此案的调解员姜日平了解到,李女士在山东青岛打工,丁某在广东东莞打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双方往来诉讼非常不便。在跟原、被告本人及律师沟通后,姜日平决定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对该案进行线上调解。
调解过程中,姜日平耐心地向双方释法明理,最终促使双方就离婚、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调解协议。随后,双方在线上对调解笔录与调解协议予以签字确认,调解员通过网络将调解协议推送给建安区人民法院五女店法庭法官。经审查,该法庭法官为原被告出具了调解书,并及时将调解书邮寄送达双方现居地。
疫情当下,建安区人民法院坚持人员“在岗+在线”,线上线下联动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线下,让当事人享受诉讼指导、调解、鉴定、司法确认等一站式服务;线上,依托“河南移动微法院”“阳光送达云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平台,提供网上立案、网上保全、网上送达、网上调解及网上开庭等一条龙在线诉讼服务。
在该法院大力推动下,如今,“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个看似具有浓厚专业色彩的术语,已经真实地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利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为方向,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新时代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吴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