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到2025年,将我市打造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的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钧瓷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绘就文旅产业新画卷

航拍的曹魏古城南城门

演员在曹魏古城为游客演出大型古装情景剧《魏王迎宾》

曹魏古城南城门绚丽的3D灯光秀引得众多市民和游客纷纷驻足

航拍的千年古镇神垕

鄢陵花都国际温泉度假小镇局部

本报记者 张 辉

核心提示

揽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进一步明确文旅融合发展要求,为“十四五”时期文旅改革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我市共接待游客33.8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0.7784亿元,文化旅游市场安定有序,文旅行业恢复势头明显。

良好的发展势头离不开政策支撑。在日前召开的全市文化旅游大会上,我市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完善文化旅游建设顶层设计,擘画文旅融合发展新蓝图,动员全市上下利用我市深厚的文化资源,抢抓战略机遇,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奠定坚实基础。

抓机遇——产业发展正当时

◆文化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带动关联产业超过110多个,具有“一业兴百业”的优势。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大消费、大产业、大交流的属性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特质,将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和扩大消费、打通国内循环的重要抓手。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很多人便许下了与旅行有关的新年愿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巨大成就,从世界旅游市场的“无名一卒”,成长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旅游就会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内容,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井喷”之势。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已成为生活“必需品”。

同时,文化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带动关联产业超过110多个。据测算,文化旅游业每投资1元,能够带动相关行业5元的投资;文化旅游业每收入1元,能够带动相关产业收入4.3元;文化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能够带动全社会增加5至8个就业岗位,具有“一业兴百业”的优势。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旋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和11%以上;我省接待海内外游客总人次及旅游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和12%以上;我市接待海内外游客总人次及旅游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37%和58%以上。2019年,我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旅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大消费、大产业、大交流属性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特质,将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和扩大消费、打通国内循环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全省文化旅游大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旅游大省向强省转变。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谋篇布势、落子开局,将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看优势——“三张名片”闪异彩

◆我市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拥有史前文化、三国文化、钧瓷文化、蜡梅文化、烟草文化等诸多宝贵文化资源。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美丽许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曹魏古城”“神垕古镇”“宜居花城”三张名片。

“如今这里已经完全变了模样。”1月1日晚,户外气温已低于0摄氏度,但丝毫没有影响周红娟游览曹魏古城的兴致。42岁的周红娟是周口人,趁元旦假期到许昌游玩。元旦小长假期间,与周红娟一样到许昌游玩的游客有33多万人。

以曹魏古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是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名片之一。

许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拥有史前文化、三国文化、钧瓷文化、蜡梅文化、烟草文化等诸多宝贵文化资源,享有“魏都”“花都”“钧都”“烟都”“药都”之美誉,发展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出土于许昌灵井遗址的1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许昌人”,填补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的关键一环;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上古高士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许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美丽许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了“曹魏古城”“神垕古镇”“宜居花城”三张名片。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春秋楼、灞陵桥、毓秀台……曹操雄踞许昌二十五载,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抗击吴蜀,在许昌留下了众多三国文化遗迹。为弘扬三国曹魏文化,2007年起,许昌每年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周活动,迄今已经举办十四届。2018年2月正式开街的曹魏古城南大街更是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打卡”网红地。三国文化已成为我市一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的旅游名片。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作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钧瓷早在宋代已蜚声瓷林,经久不衰。进入现代,钧瓷国礼更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登上东盟博览会、(郑州)上合会议等重要舞台,被赠送给各国政要。源远流长的钧瓷文化和历史悠久的神垕古镇已成为许昌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

“鄢陵蜡梅冠天下”。从2001年开始,“花都”鄢陵以花为媒,精心打造全域旅游,相继建成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金雨玫瑰庄园、五彩大地、鄢陵建业绿色基地等5个国家4A级景区和鹤鸣湖、唐韵樱花园等景区景点20多个,实现了一年四季美景常新,游客不断。同时,鄢陵县还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康养产业,规划建设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涵盖运动健康、温泉养生、中医药文化、国际康养等多种业态的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区,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全域花海、长寿之乡、养生福地、休闲天堂”。

近年来,我市还大力整治市区环境,建设河湖水系,“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格局已然形成,让许昌有了出众的“颜值”。如今,行走在许昌大街小巷,游园广场随处可见,各种绿植遍布街头,游人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补短板——找准问题求突破

◆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化、碎片化特征明显,“有说头、没看头”“有听头、没品头”“有想头、没来头”问题比较突出。

◆文化旅游业发展定位不聚焦、内涵提炼不精准、产品开发不丰富、营销手段不灵活,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待提升。

◆全市旅游业占GDP总量比重,过夜游客人均消费、平均停留天数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比较效益高,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被誉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幸福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旅产业是持续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内容。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既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能促进就业,全面提升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市文广旅局有关负责人说,但从我市近年来文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旅消费需求相比,我市文化旅游业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很大提升空间。

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化、碎片化特征明显,点多但不成规模,线长但不成体系,面广但缺乏龙头带动,内涵体现不深,标识提炼不够,“有说头、没看头”“有听头、没品头”“有想头、没来头”的问题比较突出;文化旅游业发展定位不聚焦、内涵提炼不精准、产品开发不丰富、营销手段不灵活,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待提升;部门、县区、景区间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缺乏统筹。部分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不清晰,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活力不够,维持性经营、依赖式发展问题突出……2020年,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出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旅游品牌不够响亮、体制机制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等短板。

一组省、市相关数据对比,充分说明了我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的问题:2019年,全市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213亿元,仅占GDP总量的6.2%,低于全省11.5个百分点;全市过夜游客人均消费628元,平均停留天数只有1.01天,而全省过夜旅客人均消费1000元左右、平均停留6天。

绘蓝图——曹魏故都展新姿

◆构建“一城一都一区二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即重点建设许昌三国文化核心之城、禹州国际钧瓷文化体验之都、鄢陵国家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引领区、西部乡村特色旅游带和北部慢生活休闲旅游带。

◆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的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钧瓷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到2025年,实现全市年接待游客量突破4700万人次,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320亿元,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10亿元。

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正视差距,才能迎头赶上。

我市先后制定了《关于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构建“一城一都一区二带”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实施标志性重大项目、优化产业产品体系、夯实文化旅游发展基础、培育多元化开放的文化旅游市场、健全制度机制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将许昌市打造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的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钧瓷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实现全市年接待游客量突破4700万人次,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320亿元,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10亿元,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打造鄢陵生态文化品牌,将举办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蜡梅文化节和花都之春等系列文化活动,这为我们蜡梅种植从业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对提高苗木质量和生产水平大有益处,而且能提高鄢陵知名度,推动鄢陵经济社会发展。”谈及关于鄢陵发展的规划,鄢陵古桩蜡梅造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鄢陵新科园林总经理于发科难掩兴奋,“我对鄢陵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蓝图绘定,落实为要。在《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通过落实文化和旅游企业租金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复苏;通过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教育、工业、体育融合,丰富文化和旅游消费产品供给,进一步推进曹魏古城、神垕古镇、襄城明清古街等文旅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供给能力;支持灞陵桥景区等有条件的景区和项目,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包装开发一批具有许昌文化特色、旅游特色的文创产品、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形成旅游商品生产营销体系;鼓励景区结合实际推出门票减免等优惠措施,增加服务项目,激发游客二次消费;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推进禹州市、鄢陵县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到2025年,创建1—2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1—2个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许昌,这座见证人类起源进化的文明之城,回荡三国古战场绝响的历史之城,洋溢花卉芬芳的生态之城,流淌千年窑变神火的特色之城,有潜力、有基础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魅力之城,将在“十四五”时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文旅发展新画卷。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牛书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