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鼎烨 通讯员 韦晓磊 徐暘洋
市级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位居全省第一;
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1日办结,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市本级行政许可类事项时限压缩比90.05%,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许昌市荣获“2020中国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奖”,全省唯一。
......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20年,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政数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聚焦“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凭借主动作为的担当、克难攻坚的干劲,市政数局向全市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案卷。
创新服务模式 优化营商环境
曾经,办事群众面对众多服务窗口,不知如何选择。而如今的“综合窗口”,让过去的“办事要跑多窗”变成了现在的“一窗能办多事”。
2020年11月4日,许昌清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来许昌市民之家办理企业开办手续。当天,他便拿到了营业执照、一套企业公章、税控盘,还办好了社保、公积金和银行开户手续等。该公司也成为我市首家实现设立登记、社保登记、公章制作、发票申领、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开户等6项流程“一窗办理”,并享受到了首套公章免费、新登记企业税控盘和首年技术服务免费等政策的企业。
“其实对市民而言,只要在家里用电脑登录河南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服务平台,填写提交企业开办所需信息,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企业开办的所有事项。”市民之家工商窗口负责人胡瑜玲告诉记者,自2020年以来,我市逐项精减环节、优化流程、压缩时限,固化事项标准,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通过减环节、减材料、优流程等措施,全市实现了企业1日开办,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该局推进“不见面审批”,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辅导帮办、邮寄办”,真正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善政必简。通过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我市政务服务事项由原来的1212项调整为2170项,其中2086项实现了“不见面审批”,占比96.13%;压减事项办理时限,市本级行政许可类事项时限压缩比90.05%,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此外,通过进一步精简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市级“零跑动”事项数提升至2082项,占比95.9%;市级即办件事项增加至1280项,占比59.02%。该局还新梳理138项凭身份证就可以办理的“一证通办” 事项,企业和群众办事只需要提供一张身份证即可办理,高效解决了企业、群众的问题。
“放管服”改革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是以权力的“减法”换取群众满意度的“加法”、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法”。市政数局党组书记、局长曹迪表示,过去一年,该局始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在推动政府放权、企业松绑、群众解困上不断发力,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大厅功能,推动流程再造、事项减量、审批简化、证明减少、环节压缩等,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打通堵点、卡点,破解难点问题,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努力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优良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2020年,我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2.5万家,同比增长8.4%。
数据驱动发展 “智慧”引领未来
2013年,我市被住建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20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物联网产业与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我市荣获“2020中国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奖”,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20年10月23日,许昌市招商合作“热力图”荣获中国信息协会设立的“2020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近年来,我市紧抓“互联网+”机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许昌市政务云计算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云),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效落地,为现代城市治理、社会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赋能。
构建高效政务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政务云自启用以来,积极承载各部门的新建信息化业务,打通了信息“孤岛”,搭建了各业务系统互通共享渠道,高效整合了政务数据资源,分析挖掘了数据价值,在全市“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率、服务社会民生、构建信用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依托政务云,我市已打通65家单位、155个业务系统;建设了人口、法人单位、社会信用等6大数据库,存储各类基础数据15亿余条;完成54万本电子证照的国标化工作;制作电子印章597个,覆盖政务服务单位228个,覆盖率98%;有力支撑了我市“放管服”改革工作。
此外,市政数局还依托政务云制作了许昌市招商合作“热力图”。该图汇聚了我市38条投资考察线路、68个招商平台载体,以及总面积达135平方公里的35个产业用地信息和48个投资合作机会信息,为全球资本选择我市、投资我市定制了一份“掌上攻略”。许昌市招商合作“热力图”自发布以来,积极助力许昌市长三角招商活动。目前,我市已签约项目30个,涉及环保装备、建筑材料、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再生金属加工、商业综合体等领域,其中,签约制造类项目19个,总投资137.6亿元,占签约项目总投资的46%;签约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5亿元以上项目10个。
点燃“智慧”引擎 让城市更“聪明”
2021年1月14日,市民李女士前往许昌市妇幼保健院做检查,到医院后发现忘带身份证。正当她和家人着急时,一旁的医护人员告诉她通过手机就可以办理。李女士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微信搜索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服务号,点击关注,完善个人信息后,在手机上就实现了预约挂号、门诊缴费、查报告单、住院预缴等一系列操作。对此,李女士赞叹不已。
到医院看病带一部手机,就能全部搞定;信号灯会“思考”,根据车流量,就能实时安排合适的“秒数”;城管有“数据大脑”,哪里有问题可以精准定位解决……这样高效便捷的智慧生活,逐渐成为许昌的常态。
2020年8月,我市印发了《许昌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期)实施方案》,涵盖基础类、产业类、民生类等三大类重点项目,包含8大业务专题、30余个子系统。同年12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3.2亿元中标“许昌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一期)项目”,双方将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筑城市智能体。未来,智慧政务服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医疗等各种“城市智慧”将在莲城遍地开花,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无论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还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如何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找准交通、医疗、基层治理等中的“小切口”,解决和人民息息相关的“大诉求”,让老百姓在吃、穿、住、行等细微之处,享受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
政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曹迪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按照“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以大数据为支撑,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便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