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春秋楼

世间何物催人老

□张君燕

年末岁尾,收到朋友从远方寄来的一份礼物:一本精美的日历。刚看到这份礼物的时候,我感觉有点意外而且陌生——我有多久没有买过甚至翻过一本日历了?在这个手表都几乎沦落为人们手腕上一种装饰的年代,日历无疑更是一种古老的存在了。

在我的记忆中,出现最早的日历应该是“年画”。一般是一幅伟人图,或者风景画,图画占据一多半的位置,下面1/4的地方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年十二个月的日期。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么一张年画,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每到年底,到集市花上1块钱买来一张新的贴上去,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

后来,年画变成挂历,从一张变成十二张,一个月一张,字体更大,看起来也更加美观、方便。这些挂历大多印着风景或者明星,因为一般都是银行等单位的赠送品,所以每一页上面可能还印制了各单位的宣传语。那时候,家里是否有这种挂历是家庭人脉是否宽广的象征。有些人家最多的时候家里挂着四五本挂历,当然,最差的也会有一本挂历。毕竟,挂历只需要一本就够了,拥有再多也无法得到更多的时间。

有老人的家庭日历又是另外一种画风。每天一张,一年就是365张,厚厚的一本。纸张很薄而且微微发黄,除了一个大大的表示日期的数字外,剩下的部分写着各种“宜忌”,以及老年人爱看的各种偏方和生活小常识。记忆中,我的爷爷奶奶特别喜欢这种日历,而且把它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参考。爷爷奶奶习惯于用农历标记日子,“今晚的月亮好圆啊”“当然了,今天十五了嘛”“怎么大早上还能看见月亮”“二十一了,下弦月半夜升起,中午才落下呢”……在与爷爷奶奶的这些对话中,我懂得了很多月相的知识。当然,还有二十四节气以及各种农历的节日,我都是从这本老皇历上一点一点明白的。

我们到底是从何时开始抛弃日历的呢?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快,我们的感官被高科技产品俘获,日历这种略显笨拙又单一的东西就慢慢地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里。原本通过一本日历,我们把抽象的时间转变为具体的肉眼可见的度量,直到日历消失,时间重新变得抽象而且虚无。很多人都是在别人的提问中,蓦然惊觉“天呐,一年又过完了”“真不可置信,北京奥运会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终于,经过包装和改进,日历重回到我们身边。正如朋友送我的这本带着文艺小清新风的日历,它不仅提示着我每一天真实的时间的流逝,还会在翻开新的一页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给我新的一天注入活力和热血。

清代诗人王九龄有一句诗: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鸡声催人早起,马蹄声伴着人们到处奔波。包括眼前这本一张一张被撕掉的日历,这些都是时光在流逝的表现,而匆匆的光阴是最留不住的东西啊!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不必惋惜、不必感叹,当你翻开一本新的日历时,努力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也许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