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开拓创新,方能勇立潮头。在牛年辞旧迎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孺子牛以“为民服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其中的“拓荒牛”,便是对我们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创造未来的深情寄望。
回望许昌的“十三五”发展历程,“深化改革”贯彻始终、功不可没。如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调节社会关系的体制机制也需随之不断完善。具体于许昌这一区域经济体来说,新发展阶段的区域竞争,已更多地表现为营商环境、产业生态、创新氛围的竞争。
立于奋进“十四五”、逐梦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我们更需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依靠改革解决矛盾、释放活力,应对变局、开拓新局,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以“痛”换“利”,坚定了我们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决心。许昌的“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我们通过简政放权,用政府自身一时的“痛”换取了群众长远的“利”,以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有效降低了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面对区域竞争的新阶段,我们更需坚持“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持续扩大“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面,充分利用数据共享“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乡村兴则国家兴”,是我们积极推进城乡融合的动力与目标。作为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许昌是河南唯一入选的省辖市,目前全域正加紧推进城乡融合试点,紧盯“人往哪里去、地从何处来、钱从哪里出、权能如何用”的大逻辑,开展探索与变革。特别是不久前,我市实施方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标志着试验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接下来,我们还需继续探索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将试验任务落实到事、责任到人,确保五大领域全面实现突破性进展,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许昌经验,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
“灰垃圾”变身“绿金矿”,是生态文明建设给予许昌的褒奖和回馈。自从被确定为中原城市群唯一一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体制机制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试点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探索刚起步,任重而道远。下一阶段,我们需把改革融入“无废城市”建设全过程,持续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工业固废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和产业培育,谋划实施好今年重点项目,加快实现“制定一套标准、探索一种模式、落地一个产业”的目标,同时系统总结我市在工业、农业、生活、危废等领域探索的经验做法,努力交出一份出彩的答卷。
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才能开辟新的空间。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开拓创新的新思维指引下锐意探索,向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