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秘的小木匣,一所破旧的老宅,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一群热血的进步青年……中共襄城县陈刘侯支部,是襄城县较早建立的一个农村支部,首任书记是唐守本。
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卖牛交党费;进步青年在监狱中惨遭杀害;中共襄城县委开展工作的地下联络点……83年前,这里为何会燃起革命之火?
近日,记者驱车几十公里,来到襄城县颍阳镇陈刘侯村,寻访中共襄城县陈刘侯支部旧址。
神秘木匣
80多年前,曾存放我党秘密文件
陈刘侯村位于襄城县颍阳镇南部,东临311国道,有2900余口人、2200多亩耕地。一个普通的村庄,为何燃起革命之火?
据介绍,村里较早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唐守本、唐广义二人。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唐守本的儿子唐汉正。
唐汉正目前在家务农。简单交谈之后,唐汉正拿出一个一尺见方的破旧小木匣。唐汉正说,这个小木匣是他的父亲唐守本担任陈刘侯党支部书记时专门用来存放秘密文件的。随后,唐汉正带领记者一行来到自家旧宅,也就是陈刘侯党支部旧址。目前,房屋结构保存完好。
唐守本,陈刘侯村人,是襄城县解放前较早加入党组织的基层领导人之一。七七事变后,唐守本经进步人士张鸿勋和县教育局督学张洛蒂介绍,参加了襄城县救亡训练班,此后加入县抗敌宣传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8月,中共襄城县委在龟山寨(今紫云镇境内)正式建立,有党员100余名。经中共党员滕靖东、刘洁如介绍,唐守本在龟山寨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唐守本的影响下,陈刘侯村有文化的青年唐广义也加入了党组织。10月,中共襄城县第四区委员会(颍桥区委)在颍桥建立,设在位于颍桥东街的党员柴子春家中,柴子春和唐守本先后任区委书记。颍桥区委建立后,逐步成立了陈刘侯、颍桥、灵树、焦李寨、庾河5个党支部。陈刘侯党支部是颍桥区委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设在唐守本家中,党支部书记由唐守本担任。11月,唐守本被党组织指派到襄城抗日武装军事干部教导队负责军事训练工作。
秘密活动
陈刘侯党支部成地下联络点
1939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中共襄城县委工作转入地下。全省干部大撤退后,中共襄城县委考虑到设在唐守本家中的陈刘侯党支部周边分布有颍桥、焦李寨、庾河、灵树几个党支部,便于互相联络,就选择陈刘侯党支部为地下联络点。唐守本根据形势变化回到陈刘侯村,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配合中共襄城县委及上级党组织开展地下活动。
襄城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刘长波、李伊朗、张奎光及中共豫中地委书记张维桢、中共豫中地委巡视员徐耀三和上级党组织负责人樊杏生,先后多次到陈刘侯党支部召开秘密党员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布置工作。
1939年12月,李伊朗调至中共豫中地委工作,中共襄城县委的工作由张奎光负责,唐守本被任命为颍桥区委负责人。
1942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派徐耀三到襄城县视察工作,传达最新指示精神。徐耀三在襄城县期间,先后在颍桥和陈刘侯停留,会见了柴子春、焦振离和唐守本等党员,提出了在艰难环境下坚持斗争和求生存的指示意见。
来到陈刘侯党支部秘密开会的上级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一般以做生意、访友作掩护。
唐守本的弟弟唐本林生前回忆说,当时来到他家的党员很多,要安排好大家的食宿。党员开会前,会研究应急和脱险办法。唐本林负责放哨、警戒,发现情况不妙时,会发出事先约定的声响,通知开会的党员。
抗日宣传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在县委和区委的领导下,陈刘侯党支部积极投入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陈刘侯党支部的党员有的在上学,有的在教书。他们在学校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活动,让进步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靠近共产党、在行动上接近共产党。
在唐守本等党员的带领下,当地群众选出3名能为村民撑腰办事的进步保长。谭庄青年谭甫成是群众选出的进步保长,谭庄小学进步教师谭隆昌积极支持和协助谭甫成的工作。
1942年年底,唐守本接到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护送地下党员赵子斌前往延安学习。唐守本打通关节,几经周折获取了特别通行证。唐守本与张奎光一起护送赵子斌顺利通过军事封锁线,到达延安。
1943年,抗战形势更加残酷、更加恶劣。为及时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唐守本步行50公里向张奎光汇报工作。4月,唐守本在陈刘侯村北的孙家坟院召开地下党员会议,传达张奎光代表中共襄城县委作出的关于日军进犯襄城时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并布置下阶段地下党组织的斗争任务。
1944年,日军进犯襄城县。唐守本率领地下党员组织群众先后在颍桥、谭庄、三冀等地阻击日军,歼灭数十人,为抗击日寇作出积极贡献。
红色文物
印证难忘革命岁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唐守本遵照县委指示精神,于1947年12月在颍桥成立农民武装会,并任政治指导员。后来,颍桥农民武装会发展到100多人。
1948年1月,襄城县人民政府成立,将全县划分为七个区。其中,颍桥位于四区,唐守本任四区助理员。一段时间后,唐守本因长恶疮行动不便,回到陈刘侯担任颍桥区南片辅导校长。
后来,唐守本在工作上与其他同志有分歧,便在家务农。
如今,昔日被父亲用来存放秘密文件的小木匣,被唐汉正完好保存着,印证了当时的红色岁月。小木匣里存放的是唐守本的照片、组织部门的文件、襄城县早期党员名单,以及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的老领导、老战友写给唐守本的信件等。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虽然战争的硝烟在时光中散尽,但陈刘侯党支部的那段革命历史依然闪耀着永不磨灭的红色光芒。
(本文相关党史资料由中共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许昌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