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今日魏都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魏都区创新推行“1366N”工作模式,着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离百姓最近、群众最喜爱的活动阵地——

缔结文明之约 共享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丁姜岚

在魏都区七一社区,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社区居民在自家门前就能享受到免费医疗保健服务。 许廷合 摄

4月2日下午,细雨蒙蒙,在魏都区许继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退休干部郑建华一如既往地来到文体活动中心,打了一个半小时乒乓球,“出出汗挺好,这不,体重下来了,血压也恢复正常了。”

在隔壁的舞蹈室,马跃珍换上红色连衣裙,拿着蓝色扇子,和老姐妹们一起唱起了红歌。“以前合唱团场地不固定,组织也松散,中间解散了好几次,大家都感到很可惜。现在好了,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我们不再为排练场地发愁了,而且还新增了舞蹈队、管弦乐队和戏曲队等三支队伍,大家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提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带来的变化,马跃珍赞不绝口。

像这样建在家门口的“居民乐园”,如今在魏都区已遍地开花。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近年来,魏都区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将文明实践作为打通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有力抓手,广泛发动力量,统筹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文明实践品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截至目前,2000余平方米的魏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经高标准建成,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已投入使用,全区86个社区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5个,即将实现全覆盖。

“不出社区,就有大夫把脉问诊,不用去医院挤了!”提起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魏都区七一社区居民黄进才笑着说,“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的医生每周都会到社区,像我的病情,经常过来义诊的马小珂大夫都清楚得很。”

在寿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休教师寇玉璞则重新走上讲台,发挥余热,结合工作实际给居民讲党史、颂党恩,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得深入浅出、有血有肉。“一开始,只有党员学习,现在居民一起学,并且居民想听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为了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们走访听取群众建议,根据大家的需求,推出菜单式服务。”寿昌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林枫说,“通过学习,居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参加义务巡逻的多了,互帮互助的多了,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也多了……”

“阵地建得好,更要用得实。”魏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素珍告诉记者,为了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离百姓最近、群众最喜爱的活动阵地,该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推行“1366N”工作模式。

“1”是强化一条主线,即以学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3”是“三级组织架构”,即建立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组织架构,解决“在哪做”的问题;第一个“6”是“六大服务平台”,即建立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法律服务平台等,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第二个“6”是“六种实践形式”,即“讲、评、帮、乐、庆、创”,围绕社会关切和民生需求,设计活动项目,推动文明实践项目清单化运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N”是“N支志愿服务队伍”,即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文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党员力量和群众互助力量等为主体的N支志愿服务队伍,解决“谁来做”的问题。

“主动走近群众,把群众请进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喜参与是我们的初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鲜活、接地气的形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主动参与、自觉践行。”陈素珍介绍,在持续化的文明实践活动中,魏都区坚持以基层群众为主体,广泛动员基层党员干部、道德模范、魏都好人、文化能人、“五老”人员等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这些志愿者来自群众,了解群众,他们用群众听得懂、喜欢看、真受益的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工作队”,也让文明实践更聚人气、更接地气、更有底气。

据统计,截至目前,魏都区已成立256支扎根本土的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共建有志愿服务站点126个,注册志愿者达12.88万人。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只有坚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方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共建共享,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魏都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魏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明表示,“下一步,魏都区将以‘打造魏都特色品牌,努力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定位,不断丰富实践内容,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更好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努力打造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魏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