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翟山史话

□桑晓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禹州市文殊镇境内就有这样一座小山峰,山不高,名气却不小。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古代翟国的所在地,是中华翟姓的发源地。“阳翟”曾是禹州的旧称,民国《禹县志·山志》中有文:“禹西石崖山……南六里有名山曰翟山。”翟,在此读“dí”音,而不读“zhái”音。

在文殊镇有一个美丽传说。古时候一条白龙在此产下一枚龙蛋,当龙蛋即将孵化成龙时,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派人在龙蛋周围建造了翟山庙和文殊寺两座庙宇,镇住白龙。白龙大怒,气绝身亡,与幼龙一起化成了翟山,山腰流出两股清泉,即禹州境内的涌泉河和蓝河;山底留下两个深潭,即白龙潭、黑龙池。

这个传说,听起来有点离奇,但也不无道理。《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狄人),以山雉为图腾,史亦称翟国。”《左氏春秋》载:“鲁僖公二十四年……夏,狄(翟)伐郑,取栎(栎邑,今禹州)。”姓氏专家谢钧祥主编的《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援引《姓考》一书中记载:“翟姓,来源有二,其中一支起源于河南,以邑得姓。周成王之子封于阳翟(今禹州),后代有翟姓。”在《“阳翟”地名解析》一书中有“禹州文殊镇西北有‘翟山’,传说翟山周围有春秋时期的‘翟人城’。”据此说明,翟山历史悠久,自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文化内涵丰厚。

历史上的翟山风景秀丽,山清水秀,很适宜人们居住。相传,早在夏商时期,黄帝后裔北方翟人(狄人)在此建立翟国,不久被中原人逐出。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又将次子分封于此,建立翟国。春秋时期,翟国被晋国所灭,翟国遗民散居各地以国为氏,形成了今天的翟姓。因此,翟山曾是中华先民两次建立翟国之地,更是中华翟姓的发源地。

翟山北麓的翟山庙里供奉着一位老奶奶,据说是翟姓先祖黄帝的妃子嫫母,因其一生为黄帝生育了十几个孩子,便成为后人祈求多子多福、家族昌盛的偶像来顶礼膜拜。翟山脚下至今还存留一段几千年前的夯土古城墙,有学者认为是翟国先民居住之地。后因社会动荡,翟国先民势弱力单,虽然奋力抗争,仍未摆脱国破家亡之痛,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家园。前人已逝,记忆犹存,直到近代,还有很多如大阳桥、石碑、石雕、双庙等遗存、遗迹。

时光如梭,历史如河。随着时代的变迁,翟山脚下的村子在明代万历年间,因山东陈姓移居于此而改称陈岗村。今日的陈岗村,陈姓、连姓等多个姓氏的村民都有。到了近代,翟山脚下的陈岗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陈岗革命老区功绩纪念碑”。

如今的陈岗村人作为翟山的主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文化发展之路,致力打造翟山风景区、翟山翟姓文化园等项目。目前,翟山风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生态林、采摘园已见成效,翟山公园环山路、景观路、景观亭等已建成。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翟山,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向美好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