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今日魏都

规范建设提标准 特色服务为民生

——解读城市社区建设的“魏都模式”

本报记者 付家宝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细胞,是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重要枢纽。魏都区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短短几年间,一批设施健全、功能完善、活动经常、深受群众欢迎的特色社区,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受益。

西关街道办事处许烟社区党支部书记侯晓一忘不了他走马上任时,社区办公地址在一个只有两间房子的车库中。这个昔日办公面积不足80平方米的小社区,如今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成为我市阵地面积最大的城市社区,社区建设不规范、功能不完善的局面一去不返。社区干部服务群众时更有底气,许昌城市基层党建学院就落户此地。

社区建设是一项影响全局的民心工程,先从改善硬件入手是从上到下的共识。

魏都区用“家”的理念对社区阵地进行全面提升,使“升级”后的社区拥有便民服务大厅、居民听证议事室、品牌调解室、“爱心超市”等“一厅十室两站一超市”。目前,全区已投入2000余万元对86个社区进行全面提升改造,社区阵地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为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便民服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同时,魏都区深挖内涵,坚持一社区一品牌,把不同的社区打造成红色教育、文化旅游、双拥共建、民族融合等品牌社区。各社区充分利用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市民学校、志愿服务中心等场所,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了互助友爱、和谐共处的浓厚氛围。

社区的硬件基础夯实后,魏都区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在更高层面上改善民生——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口”受理机制。精简手续、优化流程,全面梳理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将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

建立社会服务“一网”联办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各街道办事处、职能部门、社区、网格的四级信息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构建区级统筹、街道主管、部门响应、社会参与、社区落实、居民自治的综合信息共建、共管、共享网络平台。

在全区范围内推行“360°”服务模式。以社区为服务半径,整合辖区内“生鲜餐饮配送、托老托幼、医疗卫生服务、休闲娱乐、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等优质服务资源,提供全方位服务。

建立自助服务“一站”参与机制。在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开启社区居民“一站式”“自助+互助”服务模式。

群众是社区的主人翁,魏都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建立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机制健全的社区协商制度,依托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协商;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三社”联动、互动、互补的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的发展纳入全区社区建设整体布局,并鼓励居民多方位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使社会组织真正扎根社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社区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魏都区将进一步提升品质、探索经验,努力打造规范化和特色化相结合、硬件和软件共提升的新型社区,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