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中流砥柱

——百年党史中的“许昌印迹”之三

□许平

(一)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1937年—1945年。从七七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这样的时间刻度里,沉积着多少国破家亡的悲怆,浓缩了多少视死如归的抗争,铭刻着多少气冲霄汉的战斗。

这是生与死、聚与散、笑与泪、沉沦与奋起、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与混响。千千万万的先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鲜血和生命赓续红色基因,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

站在建党百年的节点回望,时间的风雨洗刷着昨日记忆,尘封的历史渐渐清晰。

(二)

“不做亡国奴,铁血壮志坚。”

1937年,卢沟桥的隆隆炮声,点燃了整个中国的抗日烽火。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组织下,组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许昌这片热土上,红色的“种子”落地生根、处处发芽——

在鄢陵,以中共党员为主组建鄢陵县青年抗日救亡宣传队,排话剧、出墙报、贴标语、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编写抗日救亡小调,大力宣传抗日战争的形势和意义,宣传抗日游击战术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战绩,鼓舞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在长葛,成立了由中共党员为骨干的长葛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救亡农民协会,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在禹州,抗日救亡宣传小分队自编自演《在战场上相见》《华蕊莲从军》等一大批抗日救亡文艺节目,在工人、农民、学生中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内战、反对投降等主张,唤起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弹奏出一曲曲波澜壮阔的红色乐章,汇聚起抗日救亡的强大力量。

(三)

龟山,位于襄城县紫云镇石庙羊村西部,海拔不高,状如龟壳。

山顶,有一间坐北朝南的房子,红石青瓦,古朴沧桑。门楣上方,悬挂一块深红色木板,上刻“中共襄城龟山党史展览馆”几个毛体大字,遒劲有力。

这里,是襄城县首个党组织——中共襄城县龟山党支部诞生地。

1938年6月,经过中共党员闫伯玉、杨战滔、滕靖东等人积极筹备,龟山党支部在龟山寨成立,使得襄城县的抗日救亡运动有了领导核心。5个月后,在中共豫中特委的直接领导下,中共襄城县委也在龟山寨成立,发展党员总数达到210人。

这是“倾尽家财闹革命、我将丹心昭日月”的担当。襄城县陈刘侯村村民唐广义是最早入党的进步青年之一,为筹措党费,他当掉了值钱的家当,甚至将自家唯一一头用于种田的耕牛卖掉,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他说:“认准了这条光明的路,海不清,石不烂,决不会改变。”

这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忠诚。中共党员谭甫成、谭隆昌,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斗争,受到广大民众热烈欢迎,却被反对势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1年春,两人在开展敌后斗争中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慷慨就义。

这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唐守本,陈刘侯村人,是襄城县最早加入党组织的基层领导人之一。他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教育,组织护送地下党员前往延安学习,在日军进犯襄城县时,组建抗日武装先后在颍桥、谭庄等地阻击日寇,功勋赫赫。但在因伤返乡后,他从未炫耀功劳,而是默默无闻、务农耕耘。他生前不止一次对子女说:“干革命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图名图利,那就不是共产党员!”

一件革命文物,一段红色记忆。唐守本用来存放襄城县早期党员名册的小木匣,如今被家人精心保存着,印证着当时的红色岁月。

龟山无言,山石静默。历史的硝烟在时光中散尽,但中共龟山党支部的那段光辉岁月,跨越时空,闪耀着永恒的红色光芒。

(四)

“落后就要挨打。”“忘记历史,即意味着背叛。”“四二惨案”纪念碑、“六王冢惨案”纪念碑等,是中国人民对苦难历史的纪念,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历史见证。

面对侵华日军的野蛮暴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和各种民兵组织,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长葛抗日军民伏击日伪军到王洛游击大队夜袭战,从半坡店抗日阻击战到五岳庙智退日军,在许昌大地,到处流传着英勇抗击日军的英雄故事。

比起“小兵张嘎”一个人的故事,长葛市古桥镇贾集村贾效蠡等5位老人的事迹“有过之无不及”。1944年5月18日,驻扎长葛的日伪军数十人闯进贾集村征粮催款,大肆劫掠。古桥游击队决定狠狠教训这群敌人。天色渐晚,敌人临走时向村公所提出,要带走5名村民作为人质。贾效蠡等村中“五老”挺身而出,沉着应对,将敌军带进了古桥游击队的伏击圈。游击队火力齐开,打得敌人阵脚大乱。5位老人听到枪响,也舍命与敌人搏斗。最终,敌人丢下1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可贾效蠡等人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那场血与火的淬炼中、在那个生与死的战场上,千千万万这样的普通人,国难当头挺起民族的脊梁,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

(五)

楚黄庄村,一个位于禹州西北、箕山腹地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这里曾是八路军河南军区机关所在地,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等我军高级将领在此指挥千军万马抗击日寇。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大片国土沦陷。为收复国土,当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进军的命令;9月,皮定均和徐子荣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飞渡黄河,挺进豫西;10月,为了统一领导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重点在郑州、许昌、洛阳“三点”和平汉线、陇海线“两线”之间,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

“控制了豫西地区,不仅可以阻止敌人西进,保卫大西北,而且可以沟通陕北、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联系,在当时整个抗日大局中有着重要作用。”禹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宏说。

1945年4月,河南军区一支队、四支队发动禹西战役,攻克禹西重镇神垕等敌军据点10余处,毙、伤、俘敌近300人。随后,河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方医院等军区机关相继迁至楚黄庄村、官寺村一带。

禹州的鸠山、方山、浅井一带山多林密,群众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对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极为有利。1945年5月,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在鸠山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研究部署了打击日寇、减租减息和开展“倒地运地”(即群众赎回灾荒年间贱价出卖的土地)等工作。同月,在唐庄、方山、白沙一带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使抗日烈火很快燃遍禹西、禹北广大地区。

滔滔历史长河,巍巍砥柱中流。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豫西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6个专区、26个县的红色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抗日斗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永彪史册。

(六)

“走,跟着共产党走!青纱帐里,抗日英雄打出手!走,跟着毛主席走!报国仇,还河山,要把鬼子的老窝端……”在禹州市鸠山镇官寺村,年近九旬的村民刘海民依然记得,在70多年前跟“邻居”学来的抗战歌谣。

刘海民当年的“邻居”,是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的教官和学员们。

蜿蜒的涌泉河畔,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分外醒目。

随着抗日队伍迅速发展,为了培养新生骨干力量,1945年5月,河南军区四支队和豫西四分区在涌泉河畔开办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招收了近百名来自本地及登封、鲁山、宝丰等地的进步青年。

在这所学校,上至校长,下至一般学员,同吃小米饭,同住土窑洞,学习内容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评中国之命运》《论联合政府》等。课程安排方面,早上是军事训练课,上午上政治课,晚上学文化知识或开展娱乐活动。

此外,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远道而来的作曲家时乐蒙,还在此教学员们唱“抗大”歌曲,弘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使学校呈现蓬勃活力。

1945年8月,为适应抗日形势的发展,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的学员们结业后奔赴各条战线,有的到部队担任基层军事主管;有的到地方政府任秘书、到基层当干部;还有的根据需要回原籍做地下工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怀一腔热血而来,学一身本领而去,为抗战乃至革命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七)

玩花台,地处禹州市苌庄镇,相传因武则天曾在这里玩花而得名。“武皇弄花”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烈士鲜血却铸就了永恒的丰碑。

《禹州市志》记载:“玩花台是禹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区政府。区长肖戴天领导区干队和广大群众一起抗日剿匪。1945年7月28日,他在与敌斗争中壮烈牺牲,时年22岁。”

夜幕降临,站在玩花台上,可见万家灯火若隐若现。这里是方圆数里的制高点,也是当地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区。1944年10月,八路军太行、太岳军区先后派出部队渡过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从革命圣地延安归来的肖戴天受命担任玩花台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地”运动,主要是让贫苦农民以原价向地主、富农赎回在灾荒年间被剥夺的土地。“倒地”运地符合广大贫苦农民的迫切要求,就像星星之火般点燃了禹西广大山区。

肖戴天在各村组织群众选出“倒地”委员会,当众焚毁卖地契约,领导群众“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组织成立抗日武装组织——区干队,狠狠打击日、伪军。当地贫苦百姓对这些举措拍手叫好,日伪政权却视他为“心腹大患”,恨得咬牙切齿。

1945年7月28日,由于叛徒出卖,数百名伪军包围了玩花台抗日民主区政府,刚刚返回的肖戴天等人猝不及防,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激烈枪战。因寡不敌众,肖戴天中弹,壮烈牺牲。

与肖戴天同时遇难的还有两位烈士:艾文谦,1925年生,牺牲时任禹县玩花台抗日民主区政府副区长;万顺,1901年生,牺牲时任禹县玩花台民主区政府“倒地”主任。

在抗日战场上,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革命先烈,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情怀,写下“魂魄毅兮为鬼雄”的不朽篇章。

(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主席在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时,如此定义伟大的抗战精神。

在历史的峡湾处,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爆发出的最强大精神力量,构成了我们历史中最深厚的精神底蕴,沉淀为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九)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挺立潮头。

许昌市把红色文化作为最有价值的核心基因,500万许昌人民汲取干事创业的精神养分,以奋斗的姿态汇聚起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磅礴之力,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