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出新出彩出效 走深走心走实

——看鄢陵如何用“三堂课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本报记者 高伟山 通讯员 郑法魁

“三堂课”,之于鄢陵党史学习教育,是一个极具号召力的词语:

理论课,让鄢陵人从深学细悟中感受思想伟力;

调研课,让鄢陵人在“眼睛向下、脚步向前”的学习交流中形成高度认同,并凝聚起团结奋进之力;

实践课,让鄢陵人以学促干、把党史学习的热度转化为为民服务的温度。

理论课、调研课、实践课三课合一,上下贯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同一列列“红色动车组”,推动着鄢陵党史大学习、大研讨、大交流出彩、出新、出效,走深、走心、走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山区到平原,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和平,从贫穷到繁荣……中国共产党犹如一个进京赶考的学子,背着行囊,披荆斩棘,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道路……”一堂由中央党校韩晓青教授以《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为题的专题讲座,拉开了鄢陵党史学习教育“上好理论课”的序幕。百场党史教育培训、百场党史主题宣讲、百年党史知识竞赛、百个红色“微党课”评选……党员干部就近就便学习,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接受党史教育。

印证这种学习效果的,是一组组带着泥土芳香、沉甸甸的数字:100多篇有深度、有见地的学史心得“新鲜出炉”;30多篇涉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方面的专题报告“脱颖而出”;200多场党史宣讲专场,3万余人次学习;“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每天登录学员超过5000人次……

经过调查研究,鄢陵新一任县委、县政府精准勾勒出鄢陵弯道超车、换挡提速的新蓝图:按照有产业、有就业、有税收、可持续的标准,着力扩大生态经济优势这一个优势,补齐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两个短板,筑牢党建、作风和营商环境三项保障,抓好项目建设这一个载体,最终以项目建设的突破搭建起鄢陵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坚持为民情怀、立足职责职能,带头躬身入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是鄢陵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践课”。

近日,鄢陵县柏梁镇大王庄村村民王老汉心情烦躁。因赡养问题,他准备与养子对簿公堂。他心里也清楚,即使打赢官司,他和养子之间的亲情也会产生更大的裂痕。正在村里走访的县司法局调解员黄俊洋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到王老汉的家中了解情况。半个小时后,黄俊洋召集来了王老汉的养子及村里的干部,在王老汉的家中召开了“多方”会谈。黄俊洋从法律到人情、从人情到道德、从道德到舆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近4个小时的真诚劝说,说得王老汉的养子痛哭失声,当场表示今后一定将王老汉当亲生父亲看待,父子俩握手言和。

鄢陵“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也即将达到高潮。鄢陵通过调研,在媒体开辟纳谏平台,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初步梳理出第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县级项目清单22项,涉及就业创业、卫生健康、教育文化、土地交通等260小项具体容缺办理事项,3月份以来共办理各类民生实事1900余件,综合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