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翻天覆地

——百年党史中的“许昌印迹”之六

□ 许平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十年内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党和国家何去何从?

1978年5月,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教条式的理论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解放的大潮,如狂澜荡涤僵化落后的观念,冲破思想的禁区,打破发展的僵局。

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犹如一声春雷唤醒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二)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改革之风从农村而起——“包产到户”一石击水,激活了沉睡多年的乡村。

1979年2月,中共许昌地委先后召开共5.9万余名四级干部参加的三、四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迅速把农业搞上去——农村改革大幕拉开。

从公社集体到包产到组,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农村得到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小麦亩产量从不足200公斤增至600余公斤;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禹州中药材、襄城烟叶、鄢陵花木,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中,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成为“规定动作”。冯中申同志便是其中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在桂村乡宫后村的188天里,他摸村情、理思路、办实事、促发展,用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的大事要事,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许昌承担着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从“缴公粮”到“领补贴”,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独轮车到“康麦因”……伴随着势如潮水、奔涌向前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许昌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培育形成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高标准良田等亮丽名片——走进建安区陈曹乡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喷灌设备一应俱全,充满了现代农业的“高标准”“科技范儿”。

2009年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到许昌检查指导抗旱工作;2010年6月10日,他再次来到许昌,看到高标准良田内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收割机、播种机体验,在许昌农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时刻。

(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改革开放之初,许昌虽然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已建成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产业门类超过20个,烟草等产业、许继等企业在全省、全国有了一定知名度。其中,烟草行业形成了涵盖种植、烘烤、复烤、加工、储存、调运、科研、教育的全产业链,许昌至今仍是全国烟草行业产业链条最完备的地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国有企业“破冰”。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企业自主权——许昌继电器厂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单位。自此,许昌地区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入手,在部分企业实行“简政放权”。

1980年9月10日,许昌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要求每个县搞一至三个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同年11月1日,许昌地委召开县委书记座谈会,要求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推行厂长负责制等。一些新气象开始出现:许昌轻工业机械厂开始改革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许昌市食品公司、许昌第二运输公司开始搞承包;科技人员得到重视、收入提高,创新活力迸发……

尤其是作为全国试点单位的许昌继电器厂,在中共许昌地委(市委)的坚定支持下,改革力度更大、推进更坚决。1984年12月,王纪年挂帅许继,在全国率先进行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的“三项改革”,随后接续推进深层次改革30多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许继于1997年4月在深交所上市,1999年被确定为全国5家重点国企改革经验宣传企业之一。

正是在改革的强力驱动下,许继不仅成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而且引领带动了电力装备、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形成了我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让工业化在农村播种。

1984年6月6日,中共许昌地委、许昌地区行署出台《关于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1985年3月,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

在改革政策指引和各级党组织带领下,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长葛市桥北村在党支部书记张宝花带领下,先后成立了运输公司、机械加工厂等企业,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她还成为党的十三大代表;长葛市八七村先后办起20多家企业,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在许昌市率先突破亿元大关,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先进村”……

正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轫,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改制、壮大,再到21世纪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许昌民营经济不断蜕变蝶变,从萌芽初现到遍地开花,从草芥之微到星光闪耀,许昌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

1993年3月,许昌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1995年8月22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2000年1月17日,全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表彰暨动员大会召开……此后,许昌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对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严格的目标考核,表彰先进,督促后进,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的鼎力支持、大力推动,“河南的温州在许昌”叫响全国,“民营经济看‘两长’(长葛、长垣)”全省流传。我市还涌现出了森源、黄河、金汇、瑞贝卡、远东等一批在全省、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培育形成了电力装备制造、废旧金属回收及加工、超硬材料、发制品、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优势产业,积累了许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家底”。

(五)“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1992年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并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3年,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许昌市委进一步解放思想,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出口创汇的若干规定》《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改革开放步伐持续加快。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993年,抢抓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许昌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向世界敞开——3月20日,中美合资的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组建,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发制品基地;12月8日,中日共同投资的黄河金刚石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成为全国最大的金刚石产品生产企业……

1994年9月,市委二届五次全会召开,一场“解放思想,树立崭新发展观”的大讨论轰轰烈烈举行,“学习张家港经验,弘扬许昌精神”“对照先进找差距,抢抓机遇上台阶”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在市委领导号召下,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探索创新,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禹州市东关社区在党委书记周遂德带领下,发挥紧临城区、交通便利的优势,相继建起了毛发工艺厂等30多家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末年出口额达到3200万美元,被誉为“中原出口创汇第一村”。

如今,许昌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拥有许昌海关、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省唯一的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获批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六)宜业宜居,近悦远来。

穿行在许昌街头,花草掩映的绿地、风景如画的公园、幽雅别致的园林小景、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整个城市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曾几何时,“许脏”为何能大变样?源于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抓创建。1997年被确定为“城市绿化年”,城市绿化扩面提档;1998年,经过4万余名党员干部艰苦奋战,污浊不堪、沉寂多年的清潩河变清变绿变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1年3月31日,全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动员大会召开,“创三城”正式拉开大幕,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建活动在莲城大地接力接续——

2004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7年戴上“国家森林城市”桂冠,2008年收获“国家卫生城市”金字招牌……

1992年、2004年、2008年、2012年,许昌四夺“全国双拥模范城”金字招牌:“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从许昌叫响全国,相继涌现出“子弟兵的好妈妈”赵趁妮,“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党的十七大代表、“好军嫂”吴新芬等一大批“双拥”先进典型。

一张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对应的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源自于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七)改革开放,永不止步。

不舍昼夜的改革开放历程,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铺展开一条通往复兴的中国道路,也为许昌走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创造历史的道路不断奋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