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同心筑梦

——百年党史中的“许昌印迹”之七

□许平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

这个梦,高而可攀,深而不晦,美且质朴。

这个梦,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夙愿,更是亿万人民的美好向往。

梦想点燃,路径铺陈。从“五位一体”,到“四个全面”,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描摹了愈加有力的“追梦路径”。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来到河南考察指导,两次参加全国人大河南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河南、更为许昌提供了指引航向的根本遵循。

中原任重,许昌责重。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许昌市委带领全市上下风雨兼程,踏上了逐梦新征程。

(二)

中国梦,是共同富裕的梦,是全面小康的梦。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

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2016年4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市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实施方案》。党的十九大之后,许昌和全国一道,步入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

许昌5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834名驻村工作队员、2084个脱贫责任组长、2万余名帮扶责任人,踏上脱贫攻坚征程。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扶贫车间,成为脱贫攻坚的“急先锋”和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

驻村岁月,是“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建宏的难忘经历。作为建安区张潘镇焦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他在驻村期间,天天做的、想的都是怎样帮助农民增收,经常一个月都不回一次家。“虽然跑了不少腿、流了不少汗,但是看到乡亲们告别贫困,我觉得特别欣慰和骄傲。下一步,我还将继续沉下心来帮助群众稳定脱贫,过上更美好的新生活。”张建宏说。

修道路、整旧屋,通网络、办贷款,建蘑菇大棚、盖扶贫车间……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到2020年,全市19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累计脱贫5.76万户18.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4.41%降为零,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目标任务。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千年夙愿,终得梦圆。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新时代的美丽农村会是什么样?答案就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里,就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总要求里。

乡村振兴路上,我市持续稳定粮食产能,抓好高标准粮田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实施“引凤回巢”工程,积极支持返乡创业;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广“一宅变四园”,努力建设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

(三)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以人民为中心,好比城市发展的“坐标系”,老百姓的 “急难愁盼”,就是“坐标系”上的“正方向”。

解水之痛,兴水之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缺水许昌喝到了最美、最甜的丹江水。

以水润城、以绿荫城。芙蓉湖、鹿鸣湖、鹤鸣湖、北海等水系陆续建成,护城河实现环通,市区“七河两渠八湖”水系实现连通,城市中央公园开园迎宾……一时间,“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莲城大地再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往日盛景。

神垕千年镇、老街再迎春;曹魏昔盛况、古城焕新风;

“十五分钟圈”、圈出小幸福;“四改”加“一增”、改出新风貌;

教育强攻坚、三年又三年;医疗大改革、发力不懈怠;

民生强保障,城市更温暖;治理再升级、善治更和谐……

在许昌,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三连冠”,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城市名片”越擦越亮,老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四)

中国梦,靠高质量发展来铸就,靠现代产业体系来支撑,靠创新来赋能。

新挑战,新动能。我们的经济发展要换上新的“发动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将创新作为撬动动能转化的核心理念。

顶层设计,持续强化——2013年起,许昌市委、市政府陆续印发了《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一届一届,一任一任,持续强化创新顶层设计。

也是自2013年起,许昌每年都召开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真金白银重奖创新企业、制造业企业,从最开始的760万元,到后来的数千万元;从重奖贡献突出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到许昌英才计划1.0、2.0版本,还有组织召开许商创新发展论坛,实施“四个一百”专项行动……

这一科技与创新的“群英会”“组合拳”,已成为许昌积蓄动能的“招牌动作”,成为许昌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底气。

创新潮流,不断涌动——黄河鲲鹏、远东传动轴、森源、黄河、鑫金汇……他们以科技为“心”、以智能为“臂”、以市场为“眼”,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在绿化转型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从一排低矮的平房,扩建到现在的万里交科产业园,从当初的小型施工企业,发展为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万里交科仅用了17年时间。河南万里交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良奇说:“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年,我们建立了1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行业研发平台、6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等,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许昌这个内陆城市,壮大了一批“特精专尖”的高新技术企业;各县(市、区)也培育优势、打造特色,延展出了襄城县硅碳新材料、禹州市中医药、鄢陵县康养等一批产业链群……

2015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许昌,称赞许昌“已经成为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五)

开放的大门,不仅不能关闭,还要越开越大。

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正是许昌要首先融入的国家战略,是许昌扩大开放的“前哨站”。

郑许融城,十年磨剑——“郑许一体化”内容已先后写入省十次党代会、省政府工作报告。郑许市域铁路建设,郑许产业融合步伐,都在加速推进……

扩大开放,永不止步。2016年,许昌市委决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把对德合作作为对外开放主战略。当年,许昌经贸代表团赴德国和瑞士进行考察访问。

随后,双方企业家互访频繁、成果丰硕,德国百菲萨、克莱斯等50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先后来许昌考察;许昌经贸代表团10次大规模赴德交流,150多名许昌企业家参与其中……

“我们过去是在许昌地图、河南地图上找出路,现在是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河南德威科技总经理孙中垚说,“我是许昌对德合作的受益人之一,今后还将继续瞄准世界先进,提升自身的制造水平。”

全国第八个、全省首个获批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花落许昌;

百菲萨落地许昌电炉除尘灰、氧化锌等项目,是全省首个德国独资项目,也是目前落户我市体量最大的德国独资企业;

德国欧绿保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已在许开工;

河南德威科技生产的镁合金汽车轮毂,通过德国TUV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对德对欧合作,让许昌更具“国际范儿”。

(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没有过硬的本领不灵,没有过硬的作风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在党中央精神灯塔的指引下,许昌上下全面从严治党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许昌,从实施党建“四大工程”,到“百村整顿,百村提升”,再到实施“党建+”行动;从“干部下基层、工作在一线、为民解难题”,到“蹲点做调研、俯身解民忧”;从“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燕振昌,到“燕振昌式好书记” 马静、李福成、安国明、裴美莲……广大党员干部的身子沉了下去、形象树了起来——

难忘的2020年“抗疫大战”中,全市3.7万名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向而行,9300多个基层党组织、25万多名党员,冲在联防联控、复工复产一线,“疫情不退我不退”的誓言掷地有声……党的旗帜在许昌大地抗疫一线高高飘扬。中国抗疫的胜利,展示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坚韧,证明了民族复兴的征程不可阻挡。

(七)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从历史深处走来,踏上漫漫征途。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仍需风雨兼程,为征程铺路,为家国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