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今日魏都

优化营商“软环境” 夯实发展“硬实力”

——看魏都区如何加速优化营商环境

魏都区科工局工作人员(左一)帮助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申报。

本报记者 孙江锋 通讯员 杨牧野 文/图

“项目落地到魏都区以来,在和各个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作人员,对待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态度都很积极,真心实意帮我们解决问题。”9月5日,许昌欧绿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程珂说。

欧绿保项目坐落于静脉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餐厨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年处理餐厨废弃物可达3.65万吨。厂区位置偏远、网络不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该企业。今年8月初,该企业把这些问题反馈给了魏都区科工局。该局积极与联通公司协调沟通,一星期后光纤便通到了厂房。

今年以来,魏都区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成立了魏都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有效利用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有关部门听取工作进展,研究解决难点问题,推动工作落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及配套机制,切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来谋划和推动,为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全力推进“产业兴区、创新强区、富民安区”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好“先手棋” 推进营商环境改革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良好的营商环境已成为各地提升城区竞争力的重要“名片”。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活力,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新发展阶段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提速增效,才能破解束缚经济发展的瓶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打造审批最简、服务最优、门槛最低、材料最少、效率最高、费用最省、监管最规范的省内一流营商环境。”为全力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推动全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魏都区瞄准高位目标,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年”活动。魏都区纪委监委牵头谋划了“1+8+3”工作思路,紧盯“一个方案”,即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方案,推动监督治理常态化,保障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持续开展“八大行动”,严肃查处损坏营商环境的问题;抓实“三张清单”,即责任落实清单、政策落实清单、工作落实清单,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推动形成务实高效的工作格局。

按照方案规划,到今年年底,魏都区将实现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到90%,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产业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19天以内,纳税次数、纳税时间实现同比压缩5%以上,总税收和缴费率实现同比压缩10%,企业开办零成本等目标,确保整体营商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当好“店小二” 打造最佳营商环境

“原来到区市民之家办事停车是个问题,要么停的比较远,要么运气好能碰到空的停车位。现在方便了,开车能直接停到地下停车场,而且还是免费的。”9月6日,在魏都市民之家办事的刘先生说。

魏都区纪委监委先后对政府办、发改委、西关街道办事处等13家单位进行专项督查,查阅资料76份,向10名便民中心窗口服务人员询问情况,走访办事群众28人,走访企业163家,收集问题17条,已全部及时得到解决。

严格落实惠企政策,其中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魏都区已全面落实国家最新出台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提高的政策,确保了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及时惠及市场主体;同时,将出口退税时间由7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精简出口退税涉税资料报送,简化退税办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在社保降费政策方面,今年以来,魏都区共有1390家企业享受企业养老保险费减免政策,减轻企业负担7134万元;共有1810家企业享受工伤保险费减免政策,减轻企业负担147万元;共有1715家企业享受失业保险费减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320万元,使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了实质性下降,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在高新技术企业税费减免政策方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可执行15%(认定前25%)的优惠税率,税率降低10个百分点。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均可按照比例在税前加计扣除,切实加大了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魏都区扎实推动校企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项目;引进了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院校;郑健龙院士等1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长江学者”任章等11名高层次人才到魏都区工作,形成魏都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全面推进企业创新,魏都区进一步突出“市级平台、郑州待遇、许昌成本、环境优良”的品牌,着力在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研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加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打造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截至目前,该区已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省市级科技孵化器各1个。

抢抓“黄金期” 擦亮魏都服务品牌

“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营商环境还是不够好,与许昌市其他县(市、区)相比,我们的营商环境中还有差距,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优化提升。”8月23日,在魏都区优化营商环境例会上,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徐光说。

为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魏都区纪委监委一手抓优化、一手抓监督,聚焦市评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坚持目标不变、尺度不松、力度不减,每月通报各单位工作推进情况和问题整改情况,对已完成整改的事项,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防止问题反弹;对长期坚持的整改事项,定期梳理整改进展,持续跟踪督办,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推行网上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流程再造,依托国家、省政务服务网,努力构建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截至目前,魏都区审批服务事项共1275项,其中“一次办”事项1268项,接近100%;“一网通办”事项1205项,占比95%;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结时限3055个工作日,较法定办结时限32638个工作日压减91%。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在魏都市民之家设立“人大代表”接待岗,每天安排1名代表值岗,收集群众对魏都区“三区”建设、政务服务等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窗口部门业务办理;积极申报省级“便利老年人服务”试点,使老年人现场办事全程有人帮、服务无缝隙。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信息监管、信用约束、部门联动为核心的监管模式,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促进行业自律,着力降低市场风险;同时,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有效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增加市场主体负担的问题,切实为监管增效、为企业减负。

强化监督治理,魏都区纪委监委坚持把监督融于日常工作中,统筹调配监督力量,坚决杜绝服务企业不优、工作效能不高等不利于营商环境发展的行为;同时,进一步拓宽营商环境监督渠道,在魏都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聘请特邀监督员,明确主要职责及有关规定,重点监督各单位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定期对相关部门工作建言献策,构建科学完善的营商环境社会监督机制,全力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只有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强大“引力场”,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来扎根。魏都区将加快步伐,以坚定的决心、坚决的态度,真抓实干,坚决打赢优化营商环境这场硬仗,为推动魏都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流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