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华
实习生 任昭萸 文/图
10月14日上午10时许,记者见到许昌市建安医院精神病性障碍科主任孙秋云时,她刚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完成当天的查房。
许昌市建安医院精神病性障碍科主要收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在治疗、管理等方面有一定难度。每天8时,孙秋云都会带领医护人员开始查房,除了详细了解患者服药情况、病情恢复情况外,还要耐心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等生活情况,每次查房都要耗时2个小时左右。
“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他们没有想象中可怕。”孙秋云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精神障碍患者和“疯子”一样,充满不确定和危险因素。因为忌讳、担忧、缺乏了解、普及知识不足等,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和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远远少于发病患者。
有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患者从发病到就诊,平均耗时2年。“这段被耽误的时间,恰恰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黄金时间。”孙秋云说,精神疾病会对大脑造成进一步的损害,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可以保护大脑可塑性,减少衰退,改善社会功能,从而改善预后,有利于患者重新回归社会。
目前,该院精神病性障碍科已经开展精神疾病的早期干预,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咨询电话等为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开通宣传、帮助通道。孙秋云说,精神疾病早期可能会出现情绪、性格、言语、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比如,一个性格温和的人,突然就变得情绪不稳或性格尖锐;原本不爱说话的人,突然变得多话等。此外,精神疾病还可能伴有类神经衰弱表现,如睡不着觉、记忆力减退、精神无法集中等。
“患精神疾病和患身体疾病是一样的。是病,就需要治。”孙秋云提醒,如果自身或身边人出现以上类似症状,需要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争取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很多人对精神疾病存在偏见,认为精神疾病不是病,仅需要心理咨询或放松心情,用药物是治不好的。”孙秋云说,只要是病,就需要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在患者的急性发作期,必须先用药物控制症状,然后其他治疗才有可能实施。”孙秋云说,“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我们坚持安全、有效、长效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孙秋云坚持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为辅,为每一名患者制订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孙秋云介绍,除了药物治疗外,在心理治疗方面,该科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心理治疗等,并将其贯穿到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在物理治疗方面,该科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脑电治疗、电针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等。
一名20多岁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孙秋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到许昌市建安医院就诊前,该患者已经在其他地方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但因治疗不系统,病情反复发作。“他刚到我们科时,语言、行为、认知等乱得一塌糊涂。”孙秋云说,几年过去,她依然记得该患者在湿透的衣服下瑟瑟发抖,却无论如何也要把衣服打湿才穿上。
“如果仅有悲悯,是无法帮助他的。”孙秋云说,她和科室的医护人员一起,一边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合并无抽搐电休克物理治疗,一边耐心地照顾患者。待病情控制后,该科对其及时开展心理治疗。后来,该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后,仍坚持治疗,每个月定期复查,病情一直控制得很好。
精神疾病的治疗不同于身体疾病的治疗,除了控制症状外,还要关注患者的预后。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孙秋云认为患者症状得到控制,治疗就成功了。那时候,她更多的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来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像真正的精神科医生一样,思考如何才能让患者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付出爱心是不够的。”孙秋云说,精神疾病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道路,需要医生、患者、家属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更科学的方法。
孙秋云讲到,很多患者在出院回家后,家里人为了避免刺激患者,常常让患者专心养病。“其实,这不仅对患者病情恢复没有好处,对患者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也没有好处。”孙秋云说,人在被需要的时候才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因此要让患者有被需要感,而且要从心理上给予患者“你已经好了”的积极暗示,便于他们尽快适应社会角色。
“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治疗,并将掌握的方法普及给公众,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与回归打好基础。”孙秋云的话中有着仿佛不近人情的冷静,然而又分明透着一丝医者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