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家宝/文 乔利峰/图
核心提示:在海外,发制品常常被称为“头上时装”,闪烁着艺术品的璀璨光芒。而在中原大地,“一缕发”的时尚风韵,却催生出每年逾10亿美元的出口额,成就了许昌“世界假发之都”的美誉。如今,全球每10顶假发有6顶以上来自许昌,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平均每2秒就能卖出1顶来自许昌的发制品。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许昌的“一缕发”历经百年发展,发制品行业逐渐实现了从粗加工向深加工、从原料集散地向成品生产基地、从人发制品向化纤发制品、从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的转变,演绎了精彩的产业变迁。
快速发展:跨境电商为“头上时装”插上“数字翅膀”
10月28日,位于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瑞贝卡)的现代化生产车间中一派忙碌的场景,一排排熟练的工人,正在用标准化的制作流程,精心制作各种款式的假发产品。
作为国内唯一的假发类A股企业,瑞贝卡的假发产业链在不断延伸。今年以来,在瑞贝卡的主营业务产品营收中,化纤假发订单充足,而生产化纤假发的原丝,就是瑞贝卡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也很早就把目光投向海外,奋力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们公司下设的国外公司总数达到13家,市场重心分布于北美、欧洲、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眼下‘双十一’临近,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我们已经驾轻就熟,早早开始备战工作。”该公司总经理郑文青说。
随着我市发制品企业的不断增多,目前,全市形成了建安区、开发区、魏都区和禹州市4个发制品产业集群。发制品因其具有不易损坏、市场需求大、体积小、重量轻等特征,近年来成为跨境电商的热门行业,跨境电商的兴起则让“世界假发之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十三五”期间,我市发制品跨境电商出口量年均增长超过10%,2020年通过跨境电商实现出口11.2亿美元,几乎与传统贸易持平。从海关统计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全市发制品实现出口72.4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77.1%。发制品产业已成为我省特色出口产业和我市外贸支柱产业。
“总体来说,目前,我市发制品行业具有产业基础坚实、市场占有率较高、率先制定行业国家标准等方面的优势。”据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现有发制品生产企业近400家,拥有3000多个产品种类,市场遍布120个国家和地区,相关从业人员30万人,培育出了覆盖全产业链条的技术人才队伍。通过跨境电商,全球每10顶假发有6顶以上来自许昌。2008年“国标委”审核通过了由我市龙头企业联合省内外多家发制品生产企业制定的国家发制品行业“五项标准”,规范了各个发制品企业的生产行为,增强了统一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
政府支持:“搭台铺路”加速发制品企业转型升级
我市发制品产业健康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政府“有形之手”的大力推动。我市多措并举“搭台铺路”,为发制品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能。
在强化政策支撑方面,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去年以来,我市相继印发了《许昌市发制品振兴计划(2020—2023)》《加快推进许昌市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许昌市发制品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实施方案》《关于应对新冠疫情期间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支持政策,通过持续优化发制品发展环境、加大对发制品产业的支持力度、创新外贸新业态等一系列举措破解发制品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保障企业稳健发展。
在加快平台建设方面,2020年9月我市获批中国(许昌)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重点开展了试点联网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政策推广、市场主体培育、完善全流程监管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工作。截至10月20日,中国(许昌)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完成各类市场主体备案215家,累计完成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2269单,货值约2.4亿美元(约合15.5亿元人民币),帮助以发制品为主导的外向型产业出口实现新突破。河南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的正式投入使用,对我市发制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效降低企业通关、物流、时效等成本,就近解决我市发制品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企业的出口退税、进口原材料保税问题,有效缓解发制品企业原材料短缺和流动资金压力大等方面的困难。
此外,从2019年开始,我市每年组织召开发制品跨境电商大会,多方“集智”,开展发制品跨境电商的创新与合作,专题研讨中国发制品行业转型升级。发制品跨境电商大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强化了许昌发制品产业在全球的行业主导地位,对外展示了许昌发制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取得的成果,通过打造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制品跨境电子商务交流合作平台,为发制品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能。
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方面,2020年5月、10月,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许昌海关、市审计局联合印发《许昌市出口退税资金池管理办法》和《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资金池运行效率的补充通知》,出口退税资金池由市财政局和市投资总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总规模3000万元,覆盖全市上年度退税额度40万元以上发制品出口企业200多家,通过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形式帮助我市发制品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破解问题:完善平台建设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
如今,发制品产业对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就业、开拓国际市场、繁荣经济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市发制品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记者在走访我市部分发制品企业时发现,部分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科技研发力度不够,企业发展面临瓶颈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我市目前发制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受进入门槛较低影响,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占多数,经营规模难以达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的经济效应。同时,经营者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满足于出口加工贸易方式,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安排和实施,缺乏足够的前瞻性认识和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还有不少发制品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平台,发制品产业设备多数较为陈旧,生产技术也相对较为落后,长期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满足于承接更多的贴牌订单,始终处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环节。
“疫情确实对我市发制品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虽然不少企业面临着不小挑战,但这同样也是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也将根据目前全市发制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全力支持发制品产业发展。”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全力促进发制品行业转型升级方面,我市将继续强化科技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服务体系,推行现代管理模式,发展跨境电商,加强银企对接,优化税收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展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提升线上、线下两大空间,全力实现许昌发制品行业发展新突破,稳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地位。
在完善各类平台建设方面,打造功能完善、辐射周边、内外贸一体化的许昌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探索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业务流程、监管服务模式,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市场采购+数字贸易”外贸发展新模式。借助河南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便利政策构建便捷高效的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利用发制品跨境电商大会搭建的平台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贸易市场。通过各类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激发许昌发制品市场活力,促进发制品行业的不断发展。
同时,我市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境内外宣传力度,提升许昌发制品的质量和知名度,努力形成“许昌假发”地域性品牌。
相信通过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努力,未来,我市发制品产业将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