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今日魏都

“红色治理”激活为民新动能

——魏都区创新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纪实

在东大街道春秋社区恒达都市花园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和居民代表通过“红色治理”议事会,商讨小区供暖和物业费收缴等问题。 许廷合 摄

本报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李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魏都区是许昌市主城区,有700多个老旧小区、无主管庭院。为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有效破解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魏都区围绕“建体系、抓阵地、重运行、勇创新、见实效”的总要求,以小区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全面吹响红色号角、激发红色动能、树立红色标杆等一系列举措,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商共治”的“红色治理”新模式,不仅推动基层治理无缝隙全覆盖,而且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营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红色引领”举旗帜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群众在哪里,党的旗帜就要延伸到哪里。

小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尤为重要。“推进‘红色治理’是魏都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产业兴区、创新强区、富民安区’建设的有力保障。”在党建引领推动小区综合治理的探索道路上,魏都区“红色治理”试点工作动员会议开宗明义,吹响了“红色治理”的冲锋号。

7月1日,魏都区全面启动“红色治理”试点工作,狠抓“一核两翼”建设,健全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以业委会(院委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基层治理组织架构,持续完善“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委)—小区党支部—党群中心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五级组织体系。

“看到小区里面设立小区党群服务中心,而且还设有居民议事厅,这小区有啥事情都能有个地方反映,居民、社区、物业能坐到一起商量事情,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提及身边的变化,在西关街道许烟社区帝豪花园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刘莹高兴地说道。

据了解,为提高小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小区党支部按照“有党旗、有牌子、有桌椅、有制度、有版面、有档案”的六有标准,打造集学习交流、便民服务、矛盾调解、决策议事等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动员各方力量和优势资源参与小区治理,推行“一制两清单一协议”,及时解决社区居民的困难和问题,把党建引领治理落实到每个小区、每个楼栋、每个家庭、每名群众。

服务窗口前移、服务项目下沉,带来服务效能的显著提升。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工作思路,魏都区选取13个社区和26个重点小区先行开展“红色治理”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区26个试点小区,已建立党支部22个,组建业委会(院委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20个,建成小区党群服务中心26个,平均面积达62.2㎡,引进物业服务企业15个。

一场声势浩大的直面社会基层治理难点、痛点、堵点的创新探索,在魏都区轰轰烈烈展开。

“红色服务”暖民心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咱小区的变化说是翻天覆地一点儿都不夸张。环境变好了,居民也享受到了专业的物业服务,路灯坏了隔天就能修好;跟小区党支部提了句想要能晾衣服的地方,公共晾衣架这都已经用上了;还能在家门口看演出、看电影,检查身体……”提起小区的变化,新兴街道瑞金社区建安粮苑小区的刘大娘是连伸大拇指。

变化不只是在建安粮苑小区,在东大街道春秋社区都市花园小区,屋顶漏水、管道堵塞、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一个小区的温度来于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只有群众满意了、心里暖和了,小区的治理才能有温度。”东大街道春秋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玲玲深有感触地说道。

如何做实“红色服务”?魏都区正在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核两翼”建设,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了全区社区治理末端。同时,魏都区注重发挥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公约等在“红色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党组织+自治”模式,持续开展“五好”党组织争创和“五星”小区争创工作,整合辖区社会组织、教育、法律等优势资源,精心打造“红色物业、志愿服务、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四大红色平台,搭建起居民与党组织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实现党建引领“全覆盖”、居民诉求“速响应”、居民服务“零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党员的积极参与,保证了社区党组织对域内业委会、物业的领导,也让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今年8月,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魏都区各小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用实际行动筑牢疫情防控“红色防线”。据魏都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魏都区深度挖掘潜在力量,重点从防疫、防汛、房屋安全隐患整治、创文等急难险重一线推先选优,真正把那些公道正派、有能力、有担当、有威望、有号召力的党员选配到小区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并鼓励离退休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小区党支部,全面充实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

小区是城市运行的“底盘”,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通过推进“红色治理”,群众反映问题有了依靠,为民服务更贴近群众实际,大家的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块使,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愈发高涨,试点小区引入星光志愿服务队、晨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志愿组织8个,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义诊义剪、清洁家园、爱心敲门等多样化、专业化的便民服务100余次。

“红色机制”显实效 增添基层治理动力

停车难问题一直是困扰老旧小区居民的一个大问题。小区无停车位或停车位少所引发的乱停车、堵塞消防通道、私装地锁等现象,不仅为小区居民出行带来不便,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现在俺们小区有了‘专属’停车场,小区里停车少了,路不堵了,出入小区心气儿也顺了。”家住府后社区建安名家小区的居民秦翠珠高兴地说道。

群众口中的“专属”停车场,就是通过社区和小区党支部不懈努力,协调来的一家周边的商业停车场,实现小区居民低价、24小时无忧停车,彻底解决了“一位难求”的停车难题。

府后社区党支部书记菅聪聪说,要让群众相信社区和小区党组织愿办事、能办事,就必须把困扰居民的痛点、难点、堵点解决好、疏通好,多为居民办实事。

据了解,为了让“红色治理”工作理念深入人心,魏都区建立日通报、周例会、月观摩、季总评等推进机制,累计召开动员会、联席会、工作例会等112次,将党的工作触手延伸至小区、楼院和群众身边。

为了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更有色彩、更有温暖、更有活力,小区依托党支部建设,完善“红色治理”联席会议、周二议事日、党群工作联动等制度机制,使居民议事渠道更加畅通。党员群众带头在小区党员微信群、业主微信群中亮相发声,参加小区治理;小区党支部围绕居民所需所求,采取“党群中心户提议、党支部先议、民主决议”的方式,研判解决问题;深化“双报到 双报告 双服务”活动,推动驻区单位与社区小区共驻共建,强化党员模范带头意识,先后解决了文明养犬、公共设施改造、垃圾处理等基层治理难题240余件,规划停车位1000余个,增设充电桩14处,获益群众2万余人,真正用“干实事”换得“民心暖”。

“‘红色治理’是魏都区一体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试点工作已初显成效。”魏都区委书记李朝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分阶段、分任务全面推行实施‘红色治理’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总结经验、创新举措,抓住关键、强力推进,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