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色,就是一处风景;一棵树苗,就是一个希望。
寒冬时节, 在市区颍水路与天宝路交叉口西北角,新植的1000多株白腊、海棠迎风耸立,整齐排列,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植树增绿,也正是魏都区强力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部署,深入落实市八次党代会精神,持续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日前,魏都区印发《魏都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脏治乱拆违增绿”集中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集中半年时间,解决社区广大群众最急需、最关切、最直接的环境卫生难题,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为“产业兴区、创新强区、富民安区”提供坚强支撑。
目标:全域“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
《方案》明确,围绕“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目标,在魏都区全域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坚持示范带动、全面提升和重点打造相结合,开展为期半年的集中攻坚行动,确保群众干干净净过春节。
其中,在净化方面,社区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环境干净);在绿化方面,社区街道、广场游园、机关企业、医院学校、社区居民庭院等普遍植树、种果、栽花,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在亮化方面,社区主次街道及公共活动区域有照明设施,方便群众出行、活动健身;在美化方面,环境整洁、秩序井然、乡风文明、和谐安定,展现由内向外的美。
按照《方案》要求,全区城市社区全面达到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并按常态机制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协同推进。另外,对于涉农社区,《方案》要求,到2023年,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覆盖率在50%以上;到2025年,全区涉农社区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效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规划区外涉农社区规划全覆盖,基本建立完善的长效管护机制。
路径:实施“三清”“六治”
“三拆”“四绿”
根据《方案》部署,此次集中攻坚行动的主要任务包括两大方面。
对于城市社区,综合整治按照《魏都区2021年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方案》中关于“环境卫生、城市秩序、市容市貌、社区治理”等标准执行。
对于涉农社区,主要开展“三清”“六治”“三拆”“四绿”。开展“三清”,即清垃圾杂物、清塘沟污水、清生产废弃物;实施“六治”,即治乱堆乱放、治乱贴乱画、治乱扯乱拉;组织“三拆”,即拆私搭乱建、拆残垣断壁、拆简易旱厕;增加“四绿”,即增加道路绿化、增加庭院绿化、增加空闲地绿化、增加游园绿化。
其中,在拆简易旱厕方面,《方案》要求,加强社区公厕运维管理,确保有专人清扫、维护,群众如厕干净。在增加游园绿化方面,《方案》明确要求,社区出入口及公共活动空间要打造小游园,与经济发展和人文特色相融合,注重规划设计,达到“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保障:九大工作推进机制
助力集中攻坚
为推动魏都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魏都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总专班长的魏都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专班,并与“红色治理”深度结合,先后建立九项工作机制,推动魏都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据了解,这九项工作机制分别为联乡帮村机制、督导检查机制、每周通报机制、双周调度机制、每月观摩机制、季度推进机制、年度考核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和追责问责机制等。根据相关工作机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成绩优异、排名靠前的街道办事处,在资金申请方面优先考虑,在干部任用和考评中增加推荐指标和优秀名额;对整体工作部署不力、综合整治成效差的街道办事处,视情形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问责。
《方案》明确,区、街道办事处两级将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实施城乡建设的首要任务,安排专项资金,为集中攻坚行动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同时,《方案》号召,推广城市管理“门前三包”做法,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人人参与支持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