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提升党史宣讲质效 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裴红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号召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宣传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党史宣讲新的机遇,要创新路径,推动党史宣讲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党员群众。

今年以来,市委党史研究室立足自身职能职责,服务配合党史学习教育,打造党史宣讲“桥头堡”,精心打好“宣讲队伍建立、宣讲内容开发、宣讲阵地拓展”三张牌,扎实开展党史宣讲进基层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助推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市、县党史部门宣讲队伍已开展宣讲400余场,受众45万余人。一堂堂“小而美”“小而精”的宣传教育课,在党员群众中掀起党史学习热潮,充满“人情味”、带着“泥土味”、更具“现代味”,让党员群众在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形成共识。

就下一步如何提升党史宣讲质效,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转变工作指导方式,促进宣讲常态化。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抓思想、管教育作为从思想上、政治上管理党员群众的政治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加大领导力度,改进工作指导,抓好党史宣传教育。一是由“一阵风”式学习向“连续剧”式学习转变。坚持把确保党的绝对领导、保证各项建设的正确方向作为党史学习的着眼点,把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作为党史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党史学习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党史宣讲工作的社会环境,探索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不断形成党史宣讲工作良性循环。二是由业务工作向中心工作转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党史宣讲,主动围绕市委重要任务、重点工作,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为党史宣讲提供史料理论支撑,真正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三是由依靠单一力量向统筹外部资源转变。充分挖掘党史部门之外的各种资源和力量,构建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宣讲力量,创新不同形式、不同手段的宣讲方法,逐步建立长期活跃在党员群众身边的党史宣讲队伍,形成宣讲工作大格局。

第二,契合党员群众需求,提高宣讲亲和力。党史宣讲应该始终盯着人,主动走近党员群众、了解党员群众、服务党员群众,让党员群众来评判宣讲的成效。一要提升党员群众的参与度。鼓励党员群众参与到宣讲的全过程,在宣讲的筹划、设计、准备、组织等环节认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让他们听得懂,还要让他们用得上。二要提升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宣讲者不仅要准确把握党员群众的现实思想和行为习惯,提供贴近党员群众实际的宣讲内容,还要对宣讲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党员群众接受党的历史和最新理论成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三要提升党员群众的获得感。围绕党员群众、关注党员群众、服务党员群众,积极为党员群众搭建学习平台,畅通交流互动渠道,培育党员群众对党的理论和党的建设事业的高度认同,让党员群众对党的理论和历史有亲切感、在宣讲中有获得感,并外化为自觉行为。

第三,搭建宣讲平台,增强宣讲系统性。党史宣讲的常态化开展,需要搭建系统性、稳定性的宣讲平台,满足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宣讲需求。做到党员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要建设到哪里。一是要善用现有平台。注重整合各类资源,突出党史学习教育主线,借助市委基层理论宣讲渠道、各级大讲堂和党群服务中心等宣讲工作主阵地,努力在社区、小区、企业等搭建党史宣讲阵地与体系,确保党史宣讲全领域、全覆盖。二是要打造网络平台。针对当前快生活节奏、时间碎片化的特点,选择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与党员群众需求相匹配的一流党史宣讲网络作品,实现对党员群众的连续熏陶和感染。三是要共享平台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贯通、统分结合、互联互动、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党史宣讲平台,整合各个领域的宣讲资源,实现成果共享、人才共育、信息互联、资源互通,为党员群众提供集约、高效的宣讲服务。

第四,打造宣传骨干队伍,锤炼宣讲硬本领。宣讲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讲员宣讲能力的高低,必须在提高宣讲队伍素质上下功夫。一是做强专业宣讲队伍。有效整合党校、社科、党史、地方志、红色场馆和理论宣讲团等部门力量,充实党史宣讲队伍,常态化面向机关、企业和社区开展宣讲服务,提升党史宣讲的理论性和专业性。二是打造百姓宣讲队伍。注重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对上邀请、基层推荐、分类遴选等方式,从党员干部、创业青年、“五老”人员、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村乡贤等不同职业和群体中选聘百姓宣讲员,实现对象化、互动化、分众化的宣讲。三是抓好学习实践帮带。若宣讲者的认知是肤浅的,宣讲必然是空洞的,宣讲员要做到“给人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做到在“真学真懂真信”上先行一步。实践是提高宣讲能力的最佳途径,要利用集中培训、示教示范和集中备课试讲等时机,采取模拟教学、“老宣讲”传帮带、经验交流等办法,不断提高宣讲技能。

(作者系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