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延伟 阴玉钦 魏东雅
难忘的经历往往包含了诸多的不平凡。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和数次身份的变更,河南兆丰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丰集团)像一艘不断升级的轮船,在历史的大海中渐行渐稳。每次身份的变更都是一次不平凡的革新,每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必会开启一段难忘的经历。
近年来,兆丰集团不断创新,趟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尤其是2020年深化国企改革以来,兆丰集团以全新的面貌、十足的劲头开启了公司化运营的新征程。
一年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的指导帮助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兆丰集团在闯关夺隘中前进、在爬坡过坎中跃升,经济实现逆势增长,社会事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改制不改“志” 干事创业劲头足
初冬的上午,绿油油的麦苗和温柔的阳光让原本略显荒凉的中原大地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一大早,50多岁的王营来到地里,开动去年刚买的卷盘式智能喷灌机,开始给麦苗浇灌。去年,改制后的兆丰集团鼓励职工流转土地,种植能手王营流转了200亩地,成为兆丰集团一基地的种粮大户。
“过去每个职工的基本田是10亩,年收益也就1万多元。有了这200亩地,我自己买了新设备,播种、管理、收割都是机械化、自动化,不需要增加人工,年收益能有20多万元。”算着账,看着喷灌机“造”出的彩虹,王营眉开眼笑,“这是公司改制带来的利益。”
事异则备变。变则通,通则久。
兆丰集团前身是许昌市农场,始建于1956年,属国有农垦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体制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2020年5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农垦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许昌市农场实行公司化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现有土地面积11600亩,其中耕地7800亩,下属5个农业生产基地、3个控股经营公司,市农业农村局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
按照章程规定,该公司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党委班子等,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化运营全面开启。原农场的44宗9128亩土地重新完成了确权办证任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过去农场承担的10多项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移交给了当地政府。
无包袱一身轻。社会职能剥离移交后的兆丰集团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做主业、矢志不渝谋发展。
“改制后,兆丰集团实现了事企分开,理顺了体制机制,新一届领导班子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精气神和正能量,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兆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志健说。
站在新的起点,兆丰集团把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在强有力的党委班子带领下,兆丰集团深入推进国有农垦企业改革,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园区、大产业的工作思路,着力开辟“公司增效、职工增收”新渠道,促进经济新发展。
改制后,往哪走?
根据发展形势和自身现状,兆丰集团创新管理模式,谋划实施“4221”工程,即实施“思路转型、体制转型、产业转型、经营方式转型”的“四个转型”,聚力“品牌建设和运营上有新突破,产品开发和营销上有新突破”的“两个突破”,实现“由公益类国有企业向经营类商业公司跨越,由一产经济向二三产融合跨越”的“两个跨越”,通过3至5年打造“以生态为依托、富民为根本、创新为理念、市场为导向,让职工群众充分参与和受益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的“一个主体”,进一步擦亮“兆丰”品牌,努力打造让市民放心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花仙子”。
在新发展模式引领下,兆丰集团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普及粮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积极引导职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于是,有了一批种粮大户,像一基地的王营、李继红,二基地的于天民、姚永坡,三基地的高学勤等;有了3500亩的谷子,探索出了一年三熟种植模式;有了4座现代化日光节能蔬菜大棚和30亩高标准蔬菜生产试验田,绿色无公害果蔬产品源源不断地摆在市民的餐桌上……
变身不变“心 ” 粮食安全扛在肩
“身份变了,初心不能变。作为国有农垦企业,做好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责无旁贷。”汪志健说。
兆丰集团致力于小麦、大豆高产、稳产优质种植的选育工作,是国家级万亩小麦原良种繁育基地、河南省首批命名的农作物商品种子基地、河南省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荣获全国农垦种子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种子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农业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种子优秀企业、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种子诚信企业、河南省名牌产品、许昌市信用建设示范企业等诸多称号,还获得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状。
兆丰集团坚持实施高产创建,依靠科技,主攻单产,良种良法配套,品种技术统一,充分挖掘良种和技术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的生产潜力,强化“六统一”管理模式,加大农业保险投入力度,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确保种子繁育量稳步增加。
发展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自去年以来,兆丰集团争取项目资金1082万元,对7800亩基本农田实施了高标准建设,购置半自动行走式喷灌机13台,新打机电井(配套水泵)91眼,农田道路硬化绿化5437米,疏通沟渠4000米,铺设地埋电线4.6万米,地埋水管2.126万米,修建桥涵23座,安装变压器12台,大大提高了抗旱浇灌能力,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今年,该集团夏粮实现了丰产丰收,平均亩产612公斤,最高单产达730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繁育良种,技术驱动。兆丰集团现有在职干部职工65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人,具有中高级支撑人员36名,常年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合作,聘请5名专家为创新育种顾问,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条件。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兆丰集团已经形成了一支科学梯队合理、研究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明确、研究成果突出、管理制度健全的科研团队。近三年来,兆丰集团年均科研投入均不低于种子销售收入的5%,2020年的研发费用近200万元。”兆丰集团总经理许均昌说。
目前,兆丰集团拥有生产经营权的小麦、大豆等新品种20多个,拥有许农5号、昌麦20、万丰269三个国审品种,许农7号、兆丰3188、兆丰18、许麦318、昌麦9号、昌麦15、昌麦21等7个省审品种;2021年,销售农作物种子15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7500万元,利润200多万元。
自2004年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河南省重点龙头企业以来,兆丰集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
作为兆丰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河南许农种业有限公司坚持“诚信为本,科技立业,做种子精品,创种业名牌”的质量方针,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种经营、品牌经营的跨越。
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在兆丰集团及周边农村流转土地,建立小麦良种联繁基地近5万亩,遍布我市6个县(市、区),辐射带动1.5万多户农户受益,年创造社会效益2亿多元,为促进我市“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一定贡献。
如今,“兆丰”牌种子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兆丰”商标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今年10月,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兆丰集团榜上有名。
老树结新果 调整结构产业兴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兆丰集团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夏麦秋豆”的种植模式。大家都知道大豆的产量和价格不高,却无力改变现状。
“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现有的土地‘开新花、结新果’,增加职工的收入。”汪志健说。
改制后的兆丰集团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为增加职工收入,领导班子积极考察市场,引导职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努力实现转型发展。
去年,二基地职工姚永坡流转土地70亩,相比其他种粮大户,他这个“大户”并不大,可他的收入却也不低。
他响应号召,今年夏收后种谷子。他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学会了除草技术和机械化割拾技术,谷子收获后直接换成了“红票子”。
“大豆亩产一百五六十公斤,年收入也就八九百元。谷子可不一样,亩产超过500公斤,年收入能有2700多元。我今年光种谷子就收入19万元。”姚永坡笑呵呵地说。
去年以来,领导班子经过多方考察,决定改变现有的“夏麦秋豆”单一种植模式,与襄城县颍回谷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引导职工“弃豆种谷”,效益是种植大豆的3倍左右,职工收入也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该公司组织广大职工外出参观学习、开展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种植技术。如今,兆丰集团谷子种植面积达3500亩,登海605、登海678等高产、抗倒、适合机械化收割的玉米种植面积2200亩。
在兆丰集团办公区的东北侧,4座蔬菜大棚和大片的菜地格外显眼。这是该公司转型发展的又一个标志。
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兆丰集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农业技术优势,成立许昌市兆丰果蔬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建设4座高效蔬菜大棚和30亩高标准蔬菜生产试验田,以研究开发名优特稀果蔬新品种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目标,创建绿色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步伐;同时,向广大农工进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服务,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引导农工发展高效作物,增效增收。
棚外寒意越来越浓,棚内却生机盎然,辣椒、黄瓜、包菜等蔬菜绿意正浓。
“你看,这个棚里,光包菜就有9个品种。”许昌市兆丰果蔬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保来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有土豆、辣椒、花菜、茄瓜、巧克力番茄等蔬菜,共27个品种,年产优质蔬菜15多万公斤,还有小吊瓜、西瓜、葡萄等水果。蔬菜产品供应市政府机关食堂和大型商超。”
扩充了“粮袋子”,打造了“菜篮子”“果盘子”,兆丰集团又开始扮靓“花仙子”。
控股子公司之一的许昌市兆丰农产品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即兆丰花卉交易市场,始建于2004年,2013年扩大规模,重建8000多平方米高标准阳光板温棚。目前,入驻商户150多个,年实现利税100多万元,内设花区、鱼区、工艺品区等三大区,主要经营花卉、观赏鱼、工艺品等。
兆丰花卉交易市场不断强化市场管理,完善服务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去年在疫情严峻期间减免商户租金的情况下,仍实现利润103万元。
新程谋新局 打造样板步伐坚
今年,中央、省委和市委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提出确保粮食安全、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任务。
市八次党代会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优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中央、省委和市委一号文件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市八次党代会又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有上万亩肥沃良田、耕作经验丰富的职工队伍、强大的研发推广能力和广受信赖的‘兆丰’品牌,只要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政策,蕴藏的巨大潜能就能转化为发展的强劲动力。”汪志健说。
在“4221”工程的引领下,兆丰集团把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作为一条主线,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主攻方向,通过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推进农垦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国有农垦样板企业。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在坚持和完善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该集团逐步减少“小股东小股权”,向“大股东大股权”集中,形成“大股东控股”的企业新机制;发挥科技和技术优势,强化国有农场农业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实行“夏统秋放”及“六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采取订单模式,大力发展良种繁育,建立健全公司与职工间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引进人才,竞聘上岗。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该集团充分利用农垦系统大基地、大产业及规模化、组织化等独特产业优势,联合其他农场和种地大户,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股权多元化的农业专业公司,通过提供优质种子、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农资农机配套服务等,在许昌乃至周边县(市、区)实现“百点开发,十万亩基地”,充分发挥兆丰集团公司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打造农业产业链。该集团加强与上下游龙头企业的联合,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联合绿色农产品公司与物流公司构建一个辐射范围更广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或高水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展示中心;通过横向联合与纵向集聚打造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农业全产业供应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方向清晰了,步子也坚定了:
今年年初,兆丰集团一届一次职代会提出了“项目为王”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该集团谋划了一批项目,即现代种业提升——金属仓建设项目、智慧农业项目、特色产业联动玻璃温室项目、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和专业合作社项目等。目前,金属仓建设项目已经落地,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615万元,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正在实施,其他项目正在跟踪对接。
许昌市兆丰果蔬有限公司探索出了“土豆—谷子—萝卜”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预计每年亩净收入8000至1.2万元。一年三熟的探索,为下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职工收入,提供可复制的新模式。二期工程种植规模将在1000亩以上,逐步打造集农业科技、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塑造许昌现代农业新亮点。
兆丰花卉交易市场计划扩大市场占地面积,力争做大产业、做优品牌,集聚更多的人气和商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效益,力争年利税在400万元以上。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行走在田间道路,放眼一望无际的麦田,汪志健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定将公司打造成以生态为依托、富民为根本、创新为理念、市场为导向,让职工群众充分参与和受益的田园综合体,让‘兆丰’成为都市人放心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花仙子’。”